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跨文化视域下的徐志摩诗学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03:4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徐志摩身上汇集了众多不同的思想观念,他在创作的同时,对人生、艺术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使他倾心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和自由思想,并自觉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学观念。论文以散存于徐志摩著作中的诗论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诗人的时代处境、个性特质、生命体验和思想转变对其诗学观念形成的深刻影响,对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热潮下中国文化转型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行发掘、梳理,从文化诗学的角度阐释徐志摩诗学观念的特征与内涵,肯定其对中国新诗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论文尝试在充分解读徐志摩诗学观念的基础上,从艺术形式、审美特征以及批评标准的角度,探究徐志摩诗学观念的理论特质,在跨文化的视域下追寻徐志摩诗学观念背后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蕴,从而发掘徐志摩诗学观念的独特价值。徐志摩的诗学观念呈现出基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文化渊源的特质,他作为中国现代社会文化转型变革浪潮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以其开放的眼光和远见卓识,在积极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把西方现代思想观念引入理论贫乏的中国,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追求诗歌艺术形式的创新、美学境界的纯粹、批评标准的真实,是徐志摩诗学观念最重要的三个理论特质。徐志摩充分吸纳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他领衔的“新月诗派”旗帜鲜明地开始了中西诗艺融合的自觉时代,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新诗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提出“内在音节”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僵化的格律形式对诗歌艺术审美特质的损害,对新格律诗理论作了有益的补充与完善。徐志摩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理想化的纯文学立场,把诗歌的本体界定在内在心灵的抒发,他对性灵自觉的体验和表现以及对回归自然的生命诗学的倡导,为现代新诗注入了新的美学内涵。徐志摩秉持相对自主的艺术标准和信念,坚持诗歌批评的本体论方式,从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艺术的真实与独立性以及思想的自由,为新诗批评树立了典范。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徐志摩生平及其著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选题的意义与创新点
第一章 徐志摩诗学观念的时代致因
    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群体心态的转变
        (二)新型知识分子的崛起
        (三)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启蒙革新的文艺思潮
        (一)西方思潮的译介传播
        (二)社团组织的发展成型
        (三)文学理论的探索建设
第二章 徐志摩诗学观念的文化基质
    一、传统文化的自觉承继
        (一)成长环境的人格培育
        (二)早期教育的古典素养
    二、异质文化的主动汲取
        (一)欧风美雨的心路历程
        (二)精神契合的文化对话
第三章 徐志摩诗学观念的理论阐释
    一、格律体式的诗艺探求
        (一)内在音节的修正完善
        (二)诗体语言的借鉴创造
    二、醇正典雅的诗美境界
        (一)性灵美学的单纯信仰
        (二)回归自然的理想追求
    三、健康尊严的诗评标准
        (一)艺术真实的谨严态度
        (二)自由主义的文学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蕾;;徐志摩的哈代情结[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胡伟希;;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心态与社会思潮——从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的考察[J];教学与研究;2007年10期

3 黄宇;;试论徐志摩的浪漫主义美学追求[J];求索;2007年05期

4 黄健;钟蔚;;徐志摩诗歌中的传统思维模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5期

5 李昕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生产秩序的确立[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陈文;佩特唯美主义文艺观及其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3期

7 雷月梅;曼斯菲尔德与徐志摩之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王勇;华兹华斯和徐志摩比较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吴思敬;二十世纪新诗理论的几个焦点问题[J];文学评论;2002年06期

10 龙志坚,熊哲琰;论徐志摩之思想境界[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娄晓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研究(1900-1930)[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景兰;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安颖;浪漫到古典:徐志摩美学思想的嬗变[D];扬州大学;2008年

2 陈小艳;托马斯·哈代与徐志摩的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刘洪才;论徐志摩翻译及其对创作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6年

4 孙碧飞;从浪漫到古典[D];厦门大学;2006年

5 李苗;论徐志摩后期诗歌创作的现代主义倾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有能;追求与坚守[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于倩;浪漫理想与古典精神[D];扬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56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56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