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赵翼咏史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23:15
   赵翼是清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史学家、诗论家。赵翼一生创作诗歌五千余首,其中有三百余首是咏史诗。赵翼热衷于咏史诗创作,一方面是由于他独特的游宦经历,另一方面也与其个人的勤学好读有关。赵翼的咏史诗有鲜明的创作特色:在思想性上集中表现在旧题新解和以古鉴今,在艺术呈现上主要有运典浑融、叙事详赡、结构巧妙、用语奇谐等特点。赵翼咏史诗之所以形成如此鲜明的创作特色,主要与其诗人史家的双重视角、游宦的丰富经历以及深受的儒学影响有关。赵翼咏史诗的创作水准整体较高,具有学术、思想、文学史的多重价值。赵翼的咏史诗中常穿插对史事的注述,多有新探以补史缺,具有学术价值;其在咏史诗创作上则具有经世致用、个性化的历史解释等思想价值。赵翼在咏史诗创作上,结合自身所长积极创变,避免落入咏史拟作的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通过自然晓畅的语言表达、精妙的意象选取和结构设计,在厚重学识与灵动诗思间获得了较好平衡。赵翼的咏史诗创作很好地实践了其创新、自然的诗学理念,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同代咏史诗理论认识与创作实践的不足,对于清代咏史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赵翼咏史诗总体呈现出精巧的立意构思,用心的结构剪裁,雄厚的学识品格,质朴自然的语言表达等艺术特征,在思想、艺术与品德间获得最佳的组合效果,具有思想艺术多方面的贡献和价值,是真正能立于后世的“可传之稿”。
【学位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赵翼咏史诗的主要创作动因
    第一节 揽胜怀古
        一、早年坐馆时期
        二、壮年仕宦时期
        三、暮年优游时期
    第二节 观书有感
        一、馆第侍读
        二、仕途交友
        三、晚年著书
第二章 赵翼咏史诗的创作特色
    第一节 思想性
        一、旧题新解
        二、以古鉴今
    第二节 艺术呈现
        一、运典浑融
        二、叙事详赡
        三、结构巧妙
        四、用语奇谐
第三章 赵翼咏史诗创作特色的成因探析
    第一节 诗人与史学家的双重视角
    第二节 游宦览胜的丰富经历
    第三节 儒学传统的影响渗透
第四章 赵翼咏史诗的创作价值
    第一节 学术价值
    第二节 创作理念
        一、经世致用的创作意图
        二、个性化的历史解释
    第三节 诗学视野中的赵翼咏史诗
        一、赵翼的诗学理想与咏史诗创作实践
        二、清代咏史诗创作理论与赵翼咏史诗创作
        三、乾嘉咏史热潮中的赵翼咏史诗
馀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寅;;出入于诗学与史学之间——才学识兼备的诗歌评论家赵翼[J];文学评论;2014年05期

2 严明;陈清云;;赵翼自题画像诗与乾嘉学人风尚之变[J];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3 周明初;;走出冷落的明清诗文研究——近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述评[J];文学遗产;2011年06期

4 李成玉;;赵翼诗歌的“创新说”[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伏涛;;从《书所见》看赵翼忧民诗的诗史价值[J];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01期

6 王殿明;;赵翼诗歌的经世情怀[J];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梁结玲;;略论《瓯北诗话》论诗的先进性与保守性[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5期

8 王英志;;性灵派三大家简论[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伏涛;;从《赵翼诗编年全集》看乾嘉士风与诗风[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赵兴勤;;清峭奇崛 跌宕多致——赵翼诗风初探[J];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海燕;清代咏史创作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夏月;赵翼《瓯北诗话》创作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2 郑玲娜;《瓯北诗话》研究[D];集美大学;2014年

3 刘岳琪;论赵翼《瓯北诗话》的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继承;赵翼诗歌理论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5 李成玉;赵翼诗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美玲;试论赵翼诗歌性灵与学识兼取的特色[D];湘潭大学;2009年

7 李艳梅;赵翼诗歌分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殿明;赵翼诗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6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66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