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刘庆邦乡土小说的成长叙事

发布时间:2020-11-02 00:45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河南作家刘庆邦,在其备受关注的乡土写作中表现出了对少年人成长的关怀。他将自己对童年的言说融入了文本,这既是写作的契机也成为了创作的素材,而他自身充斥着的对家园的守望与出走的渴望,也使得其笔下平凡的少年人心中涌动着不安与焦躁。本文主要探讨刘庆邦乡土小说的成长叙事,全文除绪论之外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少年与大自然、同龄人相处时的相对和谐状态,是对刘庆邦笔下少年人诗意生活的解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少年人眼中的自然是万物皆有灵的,草木虫鱼牛羊骡马成为陪伴乡土少年成长的无言知音;第二类是青涩少女的书写,伴随着青春期到来的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异性产生的懵懂好感;第三类是相思少男的叙写,由粗枝大叶变得稳重的过程中产生对自我与他人审美尺度上的进步,逐步认识自我。第二部分是少年在与成年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与冲突。少年人一方面渴望获得成人世界的认可,提升自我存在感,由此引发对自我身份及社会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敏感倔强又顽强地面对着成人世界的虚伪,毫不妥协;与此同时在与成年人对抗中逐渐懂得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逐步意识到承担责任是成长也是社会化的必经之路。第三部分是少年逐步成长为青年时,在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成过程中离开乡土奔向城市谋生。有的不愿意回到落魄的乡村但是在城市又无路可走,成为留驻城市的零余者;有的在金钱诱惑之下沦为城市的寄生虫或他人泄欲的工具;有的面对诱惑曾经折断翅膀如今开启救赎之门。第四部分是刘庆邦乡土小说成长叙事的审美要素解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成长叙事中的风俗人情,刘庆邦作为中原地区乡土作家的代表人物,在成长叙事的写作中融入了有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来表现人物的成长;第二层次是成长叙事中的细节描写,在叙述少年成长时多次运用细节描写丰富人物形象;第三层次是语言,刘庆邦运用两套语言进行成长叙事,柔美的语言与酷烈的语言。
【学位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田间地头的歌
    (一)万物皆有魂
    (二)有女初长成
    (三)有儿初长成
二、屋檐下的裂变
    (一)身份认同的焦虑
    (二)心灵净土的守护
    (三)责任意识的萌生
三、在路上的游子
    (一)迷茫的零余者
    (二)堕落的寄生虫
    (三)淳朴的乡下人
    (四)知返的迷途者
四、大美无言
    (一)风土人情伴成长
    (二)“细节是满树的繁花”
    (三)柔美与酷烈的语言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冰;;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读刘庆邦最新短篇小说集[J];南方文坛;2013年02期

2 张翼;;刘庆邦情爱叙事解读——兼及新文学乡土叙事话语反思[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3 彭学明;;底层文学的高处与低处[J];小说评论;2010年03期

4 余志平;;刘庆邦短篇小说创作的理论自觉[J];当代文坛;2010年03期

5 孙拥军;;“走窑汉”们的生命史诗——刘庆邦煤矿题材小说创作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5期

6 杨建兵;;对底层的诗意抒写——论刘庆邦的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9年03期

7 余志平;;从小说结构看沈从文对刘庆邦小说的影响[J];当代文坛;2007年03期

8 方学武;;论刘庆邦的成长主题小说[J];山东文学;2006年07期

9 关峰;;论刘庆邦小说中的暴虐想像[J];江淮论坛;2006年01期

10 柯贵文;;论刘庆邦的成长小说[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宏飞;“断层”深处的人性悲歌[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宁;论刘庆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5年

3 杨璇;“暗黑世界”中的生命审视与人性叩问[D];南昌大学;2015年

4 王晓晨;开启现实与虚构的想象之门[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周李帅;刘庆邦煤矿文学的文化阐释[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秦素芬;刘庆邦小说与中原地域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7 杨赛;论刘庆邦小说的情感缺失叙事[D];安徽大学;2014年

8 谢菊;论刘庆邦小说创作中的家园主题[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袁娜;刘庆邦的乡土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胡文灿;刘庆邦短篇小说中的乡土中国叙事[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6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66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d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