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世界鲁迅形象建构中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光平;;价值体认与文化认同:回族学者的鲁迅阐释[J];名作欣赏;2019年35期
2 刘东方;;“文学家鲁迅”研究的三个维度[J];鲁迅研究月刊;2016年11期
3 李伯勇;;漫长的鲁迅时代——抵达“真实的鲁迅”之境[J];创作评谭;2017年02期
4 徐纪阳;;《鲁迅与俄国》:走近鲁迅的新门口[J];博览群书;2017年05期
5 续小强;;延安文艺空间中的鲁迅形象建构[J];齐鲁学刊;2017年04期
6 钱理群;;我为何、如何研究鲁迅——2017年5月29日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鲁迅与当代中国"学术论坛上的讲话[J];文艺争鸣;2017年10期
7 贺桂梅;;作为原理的鲁迅[J];文艺争鸣;2017年10期
8 杨姿;;接近鲁迅的巴比伦塔——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争论的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9 吴翔宇;;动态文化结构中“鲁迅形象”的建构与反思[J];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09期
10 江枫;;2014年出版的鲁迅相关作品及研究专著编目[J];上海鲁迅研究;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洞峰;契合与传承:胡风对“鲁迅传统”的阐释[D];苏州大学;2017年
2 孙海军;鲁迅早期思想的“主观主义”倾向与晚清学术思潮[D];苏州大学;2013年
3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少勤;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论鲁迅与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淑芳;鲁迅小说与戏剧[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D];山东大学;2011年
7 牟利锋;文化突围与文类重构[D];北京大学;2013年
8 朱其;鲁迅艺术思想中的灵魂意识及其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金明姬;孤独者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龙永干;生命的筹划与怅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海峰;延安时期鲁迅现象研究[D];延安大学;2010年
2 崔峰;鲁迅翻译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李红玲;鲁迅形象的演变[D];青岛大学;2006年
4 王叔君;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鲁迅形象”塑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5 陈灵;鲁迅形象的重构[D];兰州大学;2013年
6 雅妮(YANI SINLAPAKHONG);泰国知识者对鲁迅形象的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咸泽峰;网络文化中鲁迅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陆飞杉;网络时代对鲁迅形象的重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朱君青;周扬与中国“鲁迅传统”[D];苏州大学;2012年
10 田朋朋;1991-2001:“鲁迅传统”的嬗变[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6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6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