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保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23:35
铁保(1752-1824),栋鄂氏,先世姓觉罗,字冶亭,号梅庵,室名惟清斋,满洲正黄旗人。清代乾嘉时期的书法家、诗人、学者,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具有一席之地。铁保少有诗名,与百龄、法式善并称“三才子”。他的著作颇丰,尤擅诗文,辑有八旗诗作总集《白山诗介》与《熙朝雅颂集》而外,独立完成的著作尚有《惟清斋全集》十九卷,其中诗文作品较多,诗歌共六百七十五首,文共七十六篇,词作共三十二首,此外还有近三万字的《梅庵自编年谱》两卷。目前学术界对于铁保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仍没有一部铁保诗文研究专著,本文将弥补这一不足。论文将现存铁保诗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和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多重维度的研究,旨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铁保诗文有一个清晰、准确、全面的认识。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部分,首先明确进行铁保诗文研究的目的,探讨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并且确立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与文艺研究方法论进行研究,其次简要介绍关于铁保诗文的研究现状,最后简要说明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正文共设六章。第一章介绍铁保的生平、交游与著述。考证铁保的生平事迹,以《梅庵自编年谱》作为主要参考资料,通过文献典籍、地方志、时人的文学作品作为补充,按照其人生经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梳理铁保与当时文人的交游情况,主要考察铁保的交游情况,注重研究他们之间诗文创作方面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此外,从创作者和编撰者的视角考察铁保的文学贡献,考辨铁保著作的版本以及考述其编撰的典籍。第二章考察论述铁保的思想性格以及创作思想。铁保积极学习汉民族文化,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地成为其主导思想。铁保为满族诗人,他对于文学的崇尚,直接来源自汉文化的影响。铁保在主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又始终保持着满洲族的习武传统。总结铁保的创作思想并与同时期的创作思想作对比,可以突出其别具一格之理念。铁保的诗歌创作理念与同时代的袁枚“性灵说”有所不同,他追求表现“真性情”,对于规避性灵派“浮滑”的缺陷有所裨益。此外,铁保对作词以及戏曲创作亦有所见解,了解其基本的创作理念可以更深入地分析理解他的文学作品。第三章将对铁保的诗歌按照时间段进行分类研究。铁保诗歌集《梅庵诗钞》五卷保存了大量诗歌,原集按照诗歌体裁分类,分别为:古乐府、五七言古、五七言律、五言排律、五七言绝句。本文为了便于把握铁保创作的思想内涵,注重其文学的社会效果,按照创作时间进行分期研究,主要研究晚年贬谪至西域的诗歌。通过分期研究,凸显铁保诗歌不同时期的特色,并且能够把握不同地域文化对于诗歌风格的影响。第四章将对铁保的词作进行研究。目前关于铁保词的研究尚且不够全面,为了深入研究铁保词作将这些作品归为一章,进行详细研究。首先对词进行时间考述,除词中的内容提示,还从铁保的其他诗文作品以及他人的诗文集中寻找依据。再对词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类别。此外,对铁保词的创作心态进行剖析。最后对词的艺术特色进行概论。第五章为铁保文研究。本文对铁保文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公文类文与非公文类文,又借鉴《惟清斋全集》原有的分类方法细分多种类别,分析各自的发展与流变过程,对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做出评价与总结。此外,归纳铁保文的艺术特色,主要通过对铁保文的详细解读,从语言、表现手法、选材范围以及行文结构多个方面,全面把握其创作的艺术特色。第六章讨论铁保诗文的地位及影响。确定铁保诗文的地位,分别论述其在清代乾嘉文坛中的地位以及在满族文学史中的地位。由于其他人没有明确定论,本文将结合铁保的诗文研究作出较为客观的定位。最后将研究铁保诗文对其他文人及后世创作产生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以及后人的评价。附录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铁保的人物评记;二是关于铁保的序跋评点;三是铁保生平大事记列表,关于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为后续学者进行研究提供方便。总之,通过对铁保的生平经历进行考证,总结其思想性格与创作思想,并对其诗文进行分期研究并归纳艺术特色,对铁保诗文地位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窥探出铁保真实而潜在的内心世界,对于认识和评价铁保的文学地位起借鉴作用。
【学位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目的
(三)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清人的评论
(二) 今人的研究
(三) 分析评价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文本分析法
(三) 比较研究法
(四) 文史结合法
四、拟解决的问题及突破点、难点、创新点
(一) 拟解决的问题
(二) 突破点
(三) 本文的难点
(四) 创新点
注释
第一章 铁保的家世、生平、交游与著述
第一节 铁保家世考述
一、先祖起源
二、家族谱系
三、家庭成员
第二节 铁保生平考证
一、接受教育
二、官场升迁
三、贬谪西域
四、发配吉林
五、晚年赋闲
第三节 铁保交游考略
一、乾隆四家之间的互动
二、铁保与朋友的唱和
三、铁保师徒间的交谊
第四节 铁保著作考述与编撰典籍考述
一、铁保诗文集考述
二、铁保编纂典籍述略
注释
第二章 铁保思想考论
第一节 铁保的思想性格
一、以儒为主
二、尚文精神
三、尚武精神
第二节 铁保的文学思想
一、诗论
二、曲论
注释
第三章 铁保诗歌研究
第一节 铁保早期诗歌——入仕之前(1752-1771)
一、早期诗歌内容
二、早期诗歌风格
第二节 铁保中期诗歌——仕宦京城(1772-1798)
一、中期诗歌内容
二、中期诗歌风格
第三节 铁保后期诗歌——游宦地方(1799-1808)
一、后期诗歌内容
二、后期诗歌风格
第四节 铁保晚期诗歌——两次贬谪(1809-1824)
一、西域诗歌内容
二、晚期诗歌风格
注释
第四章 铁保词研究
第一节 词作创作时间
第二节 词作的思想内容
一、咏物抒情词
二、感慨咏怀词
三、送别怀人词
四、借景抒情词
第三节 铁保词的创作心态探微
一、遭遇贬谪之后的无奈心态
二、远离家乡亲人的思念心态
三、经历官场沉浮的超脱心态
四、远离世俗生活的闲适心态
第四节 词作的艺术特色
一、自然流畅的语言特色
二、寄托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善于写实的表达方式
注释
第五章 铁保文研究
第一节 公文类文研究
一、表的写作
二、疏的写作
第二节 文学类文研究
一、赋体类文写作
二、传体类文写作
三、序体类文写作
四、记体类文写作
五、说体类文写作
六、杂文类文写作
注释
第六章 铁保诗文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铁保诗文的地位
一、铁保诗文在清代文学中的地位
二、铁保诗文在满族文学中的地位
三、铁保诗文在西域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铁保诗文的影响
一、铁保诗文在当世的影响
二、铁保诗文对后世的影响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本文编号:2870773
【学位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目的
(三)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清人的评论
(二) 今人的研究
(三) 分析评价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文本分析法
(三) 比较研究法
(四) 文史结合法
四、拟解决的问题及突破点、难点、创新点
(一) 拟解决的问题
(二) 突破点
(三) 本文的难点
(四) 创新点
注释
第一章 铁保的家世、生平、交游与著述
第一节 铁保家世考述
一、先祖起源
二、家族谱系
三、家庭成员
第二节 铁保生平考证
一、接受教育
二、官场升迁
三、贬谪西域
四、发配吉林
五、晚年赋闲
第三节 铁保交游考略
一、乾隆四家之间的互动
二、铁保与朋友的唱和
三、铁保师徒间的交谊
第四节 铁保著作考述与编撰典籍考述
一、铁保诗文集考述
二、铁保编纂典籍述略
注释
第二章 铁保思想考论
第一节 铁保的思想性格
一、以儒为主
二、尚文精神
三、尚武精神
第二节 铁保的文学思想
一、诗论
二、曲论
注释
第三章 铁保诗歌研究
第一节 铁保早期诗歌——入仕之前(1752-1771)
一、早期诗歌内容
二、早期诗歌风格
第二节 铁保中期诗歌——仕宦京城(1772-1798)
一、中期诗歌内容
二、中期诗歌风格
第三节 铁保后期诗歌——游宦地方(1799-1808)
一、后期诗歌内容
二、后期诗歌风格
第四节 铁保晚期诗歌——两次贬谪(1809-1824)
一、西域诗歌内容
二、晚期诗歌风格
注释
第四章 铁保词研究
第一节 词作创作时间
第二节 词作的思想内容
一、咏物抒情词
二、感慨咏怀词
三、送别怀人词
四、借景抒情词
第三节 铁保词的创作心态探微
一、遭遇贬谪之后的无奈心态
二、远离家乡亲人的思念心态
三、经历官场沉浮的超脱心态
四、远离世俗生活的闲适心态
第四节 词作的艺术特色
一、自然流畅的语言特色
二、寄托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善于写实的表达方式
注释
第五章 铁保文研究
第一节 公文类文研究
一、表的写作
二、疏的写作
第二节 文学类文研究
一、赋体类文写作
二、传体类文写作
三、序体类文写作
四、记体类文写作
五、说体类文写作
六、杂文类文写作
注释
第六章 铁保诗文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铁保诗文的地位
一、铁保诗文在清代文学中的地位
二、铁保诗文在满族文学中的地位
三、铁保诗文在西域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铁保诗文的影响
一、铁保诗文在当世的影响
二、铁保诗文对后世的影响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本文编号:2870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70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