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的版本流变与修改述论(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思广;;《子夜》的版本流变与修改述论(二)[J];现代中文学刊;2020年02期
2 刘绶松;;论《子夜》[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
3 秦志希;;论《子夜》创作的理性特色[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4 富中玉;《子夜》简论[J];语文学刊;1984年04期
5 万奇;谈《子夜》中的林佩瑶[J];语文学刊;1990年01期
6 许睿琪;;《蚀》和《子夜》的异同点研究[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年09期
7 王纳新;;对《子夜》中主人公吴荪甫的性格剖析[J];语文建设;2014年08期
8 许乜;;《子夜》研究80年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06期
9 喻璇;;《子夜》之结构探析[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10 朱金顺;《子夜》版本探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玉珠;茅盾在俄罗斯的接受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罗滋池;未完成的现实主义:192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面向[D];上海大学;2010年
3 管冠生;走进被遮蔽的文学游戏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弘佩;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解读《子夜》的空间内涵[D];西华大学;2018年
2 夏芊芊;《子夜》中的媒介生活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3 李巧智;《子夜》的现代性追求及多重缺失[D];辽宁大学;2013年
4 崔莉;文学想象历史—重读《子夜》及“农村三部曲”[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贤君;跨越时空的承袭[D];暨南大学;2012年
6 向晨蔚;茅盾小说两极阅读现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7 张倩;对《子夜》中空间形象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梁竞男;茅盾小说的历史叙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姗;虚无思想与茅盾早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白雪;上海外白渡桥文学意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
本文编号:2874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7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