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叶嘉莹的汉魏六朝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1 12:23
   叶嘉莹作为古典诗词方面的大家,在诗词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具有中西双重背景的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的探索方面构建了一座连接古今、贯通中西的桥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词评鉴体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学界展开了对叶嘉莹诗词研究的成就,硕果累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关于叶嘉莹的研究多集中在叶嘉莹的词学方面,特别是“唐宋词”,对于叶嘉莹的诗学成就则鲜有涉及,且关注点大多在“唐诗研究”方面。对于叶嘉莹汉魏六朝诗的研究只有零星的著作,而且大多是针对某一位诗人的研究,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阐述。因此本文将通过三个部分对叶嘉莹的汉魏六朝诗歌研究做详细的分析:第一,叶嘉莹论《古诗十九首》。首先,叶嘉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系统的探究考证将《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确定到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范围,为后世的《古诗十九首》研究提供了时代方面的参考价值。其次叶嘉莹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问题做了分类,将其归纳为情感的“基型”和“共相”,以及特殊的情感。最后叶嘉莹从美学的角度总结出《古诗十九首》“浑成”和“多义”两个特质,并深入探索了产生其特质背后的原因。第二,叶嘉莹论阮籍诗歌。叶嘉莹将重点放在了阮籍诗歌的内容托喻和诗歌特色。对于“阮旨遥深”的特点,叶嘉莹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将阮籍《咏怀诗》分为“泛概时事”和“讽刺时政”。由此,叶嘉莹针对不同类型的诗歌采取不同的鉴赏方式,这样即避免了生搬硬套的比附时事,又保证了对诗歌本身内涵的鉴赏。第三,叶嘉莹论陶渊明诗歌。叶嘉莹首先引入西方“自我实现”的理论,将陶渊明定义为古今达到“自我实现”的第一人。其次,叶嘉莹又引入“意象”和“章法句构”的理论对陶渊明诗歌做了具体解读。最后,叶嘉莹对于陶渊明其人其诗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成就在某些方面已然超越了杜甫,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人。叶嘉莹的汉魏六朝诗歌研究虽然存在缺憾,但是依然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贡献,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角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位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2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叶嘉莹的汉魏六朝诗研究概述
    (二)叶嘉莹汉魏六朝诗研究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对叶嘉莹诗学理论的研究
        2、对叶嘉莹汉魏六朝诗研究的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
一、叶嘉莹论《古诗十九首》
    (一)论《古诗十九首》的时代问题
    (二)论《古诗十九首》的情感意蕴
        1、情感的基型与共相
        2、特殊的情感
    (三)论《古诗十九首》的美学特质
        1、浑成
        2、多义
    小结
二、叶嘉莹论阮籍
    (一)论阮籍的矛盾心态
        1、放浪形骸的志意
        2、委曲求全的自我保全
    (二)论阮籍《咏怀诗》的总体特色与成就
    (三)论阮籍《咏怀诗》的内容托喻
        1、论阮籍《咏怀诗》的泛概时事
        2、论阮籍《咏怀诗》的讽刺时政
    (四)叶嘉莹古典今典结合的阐释方法
    (五)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手法
        1、论阮籍《咏怀诗》的直接感发
        2、叶嘉莹论阮籍《咏怀诗》的思力安排
        3、论阮籍《咏怀诗》的转折
    小结
三、叶嘉莹论陶渊明
    (一)叶嘉莹论陶渊明的“自我实现”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哲学
        2、陶渊明的“自我实现”
    (二)论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和章法句构
        1、意象和章法句构
        2、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3、陶渊明诗歌中的章法句构
    (三)论陶谢之别
        1、形式
        2、内容
        3、心境
    (四)论陶渊明的地位
        1、渊明其人
        2、渊明其诗
    小结
四、叶嘉莹汉魏六朝诗研究的特色、贡献及缺憾
    (一)在大致梳理汉魏六朝诗的脉络的基础上对重要作家作品作了深入研究
    (二)以“兴发感动”说作为诗歌品评的标准
    (三)西方理论和中国诗歌传统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林涛;;顾随及其传法弟子叶嘉莹[J];泰山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牛娟;;叶嘉莹古诗文讲授特点对民族地区古诗文教学的启示[J];经济视角(中旬);2012年05期

3 胡箫白;;从一核、二轴到三维——王国维、顾随、叶嘉莹词学审美观的内在理路[J];文史知识;2011年06期

4 王修杰;;以《古诗十九首》为例看叶嘉莹的古诗鉴赏方法[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徐志啸;;叶嘉莹对传统诗学研究的贡献[J];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04期

6 朱巧云;;心仪冥契王国维——叶嘉莹的“王国维情结”[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何春环;;叶嘉莹先生诗词学中的“兴发感动”说[J];南都学坛;2006年02期

8 邓乔彬;叶嘉莹词学研究的“兴发感动”说[J];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01期

9 王奎光;;借西方现代理论之石攻中国词学之玉——略论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词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J];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02期

10 张幼良,蒋晓城;叶嘉莹与《古诗十九首》研究[J];云梦学刊;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秀艳;论叶嘉莹的唐宋词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2 李园媛;叶嘉莹词学理论体系之特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微霞;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曹睿;叶嘉莹词学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金星;论叶嘉莹的比较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王晓岗;叶嘉莹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79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79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6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