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06:57
本文集中关注1840-1911年尤其是1872-1911年间,文艺报刊或小说期刊在推动小说理论批评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及具体表现。以晚清这一具有过渡性特征的历史时期为研究背景,以晚清时期兴起的文学传播载体——小说期刊为研究视角,以历史贯通的眼光,勾勒晚清文学(侧重于小说创作与小说理论批评)流变和脉动的轨迹,从而凸显出晚清小说观念、小说创作面貌及传播载体的革新、发展和衍变过程。尤其关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由传统转入现代的关键过渡区段,其间所呈现出的一些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特征,探索小说理论批评发展嬗变的特点及规律,呈现身处新兴传播媒介时代的晚清小说理论家们,在中西杂糅、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融合与抗拒,以及他们如何积极努力地作出各种调整,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环境和文学内在发展规律,从而体现出向现代转型的过渡阶段小说理论批评的复杂多样化特征,借此还原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原生态的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生成发展的动态过程,进一步深刻把握特殊过渡时期小说理论批评的真正价值。本选题采用纵向与横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纵向上梳理晚清报刊的兴盛与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脉络之间的互动联系。在横向上集中于对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相结合的意义研究,如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的蓄势变革、生成与传播、传统小说批评模式的沿袭与新变之关系等。其次,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着重剖析晚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中西杂糅与新旧交替的多元化特征。既重视从宏观视角考察晚清报刊发展的阶段性分界与小说理论批评变革之联动关系,在政治启蒙视阈下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结合的意义等等。又重视从微观层面聚焦个案和个体,展现历时性和共时性历史进程,以传统小说批评模式的沿袭与新变为研究视角,观照晚清报刊对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变革产生的系列影响,以及具体研究晚清报人的身份状态及文学思想对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性建构的意义等等。本文从以下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基于追本溯源的研究原则,着重回顾传统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脉络。首先从古典小说理论批评的滥觞论起,通过历史上同时期小说理论主张的比较以及不同时期小说理论阐述的前后对照中,进一步明晰古代小说观念及理论批评形态的演化过程。其次将魏晋时期作为起点,分别梳理不同历史阶段小说理论批评内涵与范畴,挖掘文学变革对小说理论批评范畴传衍与拓展的意义,力图探究小说理论批评在小说发展史上曾起过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并探寻潜在原因,从而总结理论发展规律,为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提供启示。第二章着重探讨1840年至1895年期间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蓄势变革之关系。本章以1872年作为小说与报刊载体相结合的分水岭,分成两个时间段展开论述。1840年至1872年为传统小说理论批评范式的延续期,文学的变革需要遵循内在发展规律,这一时期的创作观念及传播手段并未因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发生突显的变革,小说理论批评形式与内涵延续着传统批评模式,然而其中细微量变因子亦不容忽视;1872年至1895年期间,晚清报刊载体的出现促使近代小说理论批评进入蓄势变革时期。1872年《申报》的创刊实现中西小说观念首次正面碰撞;《昕夕闲谈小叙》初具“现代”意义的理论视野;而《海上花列传》则被视为一次“有意的主张,有计划的革命”。崭新的报刊传播模式预示着小说发展新前景的到来,为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变革酝酿着无限可能性。第三章着重阐述晚清报刊与“小说界革命”理论缘起之关系,聚焦于晚清时期两次与小说有关的理论性倡导的开创意义。1895年傅兰雅关于“求著时新小说”的征文活动开启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先声,是尝试以小说改良社会为宗旨,向社会现实倾斜的开创之举,并对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宣传与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1902年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理论的主张在晚清早已酝酿许久,从戊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热潮、黄遵宪倡导“言文合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康有为、严复、夏曾佑等人对小说的关注与推崇再至梁启超提倡“新民说”引发晚清文人热烈回应与共鸣,诸如此种皆为“小说界革命”的缘起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章着重探究晚清报刊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生成与传播之关系。在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理论的倡导下,以《新小说》为首的诸多晚清小说期刊杂志的兴起,不仅开创了小说著译繁荣的局面,也促进了小说观念、小说理论形态与范畴、小说批评模式的现代转型。每一种小说期刊都具有自身相对鲜明的个性特色,能够以自身的“空间性”积极参与小说理论批评的生产环节,对小说理论批评的传播也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同时小说期刊在编者、作者、批评者、读者之间架构桥梁,为理论观念的认同、争鸣或反叛提供互动空间,在接受与回应中推动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着重研究晚清报刊与传统序跋类批评的现代衍进之关系。虽然晚清批评语境已经开始转型,且产生了报刊媒介传播新载体,但小说序跋类传统批评文体的生存空间并没有因此被压缩或摒弃,相反在晚清依然保持着充盈的活力。当小说的文学地位从边缘化向文学中心转移,传统的序跋批评功能亦在晚清特殊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突破了古代小说序跋单一的实用功能,超越传统的“微观批评”,以更宏阔的批评视域观照着小说观念的当下与未来指向。尤其是大量汉译小说序跋的出现,更是拓展了传统小说序跋的文体及批评功能,使之从形态、语体、创作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迥异于传统的新变。第六章着重研究晚清报刊与传统评点类批评的萌新求变之关系。传统小说评点在晚清报刊媒介的影响下,经受着传统文学养分和域外小说输入的双重影响力,使评点对象及形态、评点的附加功能、评者与著者、译者间关系等诸方面均发生了新变。在推动“小说界革命”理论深入人心,译介品评域外小说,借鉴模仿域外小说艺术技巧方面,小说评点凭借传统文法批评与西方理论术语相杂糅的批评视野,形成了大量颇富思辨色彩的评点文字。尤其是晚清小说家们在小说评点中有意识地通过科学比较思维借古鉴今,不仅对后来文学研究者摆脱传统“自我参照”的封闭视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开拓文学理论研究视野和丰富文学研究方法具有积极作用,也标志着具有世界眼光的全新批评标准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开始确立,并对同时期乃至“五四”以后的小说批评家及小说创作理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七章着重研究晚清报人与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性建构之关系。作为“小说界革命”浪潮中的先锋人物,以梁启超、严复、黄遵宪等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尽管身体力行地投入创作实践或理论探讨,为开辟晚清小说界新风气新气象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他们的贡献终究停留于以先锋者的姿态大力倡导,却无暇分身专注于小说的创作与理论研究。真正将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思想落实并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推动近代小说转型的是以近代报人为主的知识分子群体。晚清报人们借助报刊这一媒介,既获得赖以生存的经济依靠,也通过报刊媒介宣传自己的文学思想,致力于推动小说成为文学的“正宗”,造成了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繁荣的局面。本章节选择以吴趼人、黄人为个案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晚清报人的身份状态及文学思想对促进晚清小说理论批评现代转型的意义。当吴趼人、黄人等晚清报人从“士”的身份向近代知识分子身份转换以后,精神上的独立意识及启蒙救国的使命感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小说界革命”的浪潮,借鉴西方文论的理论范畴、批评形态及方法,致力于具有全新意义的小说理论批评现代性建构。总之,本文在重视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发掘基础上,研究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现代转型之间的关系,探求中国文学在古今中西激荡和嬗变演进规律,对当下文学研究发展的定位,如何融通历史、立足现实、烛照未来,处理好“古今关系”“中西关系”等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饱受传统小说理论的泽润和西方小说理论影响的近代小说理论既引导又束缚着小说期刊的发展,同时小说期刊的办刊宗旨趋向与社会思潮的涌动变革又驱动着小说理论批评的开放与新变。通过具体剖析其互动建构的复杂背景和深层肌理,对辨证认识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和小说创作繁荣的互动关系,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传统小说理论批评形态与范畴概述
第一节 古典小说理论批评形态概述
一、古典小说理论批评的滥觞
二、古典小说理论批评形态的演变
第二节 古典小说理论批评范畴的传衍与拓展
一、魏晋至宋元时期小说理论批评的演进
二、明时期小说理论批评范畴的拓展
三、清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丰富与深化
第二章 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变革的蓄势
第一节 晚清前期传统小说理论批评范式的延续
一、传统小说创作观念与传播手段的影响
二、传统小说批评旨趣与形态的承袭
第二节 晚清报刊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蓄势萌新
一、《申报》:中西小说观念首次正面碰撞
小序》:初具“现代”意义的小说理论视野'> 二、《<昕夕闲谈>小序》:初具“现代”意义的小说理论视野
三、《海上花列传》:“有意的主张,有计划的文学革命”
第三章 晚清报刊与“小说界革命”理论的缘起
第一节 “求著时新小说启”:近代小说理论的起点
一、晚清“时新小说”的初起
二、“求著时新小说启”:晚清谴责小说的先声
第二节 “小说界革命”理论的缘起
一、戊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热潮
二、黄遵宪倡导“言文合一”思想的影响
三、《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的理论价值
四、“新民说”引发舆论共鸣
第四章 晚清报刊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生成与传播
第一节 晚清报刊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生成
一、《新小说》:引发小说创作与理论探讨热潮的触媒
二、发刊词:批评空间的方向标
三、批评主体:批评空间的构建者
第二节 晚清报刊促进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大众化传播
一、报刊媒介对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传播模式的拓展
二、报刊商业化运营模式建构共时性互动空间
第五章 晚清报刊与传统序跋类批评的现代衍进
第一节 晚清报刊对传统序跋类批评文体的影响
一、晚清报刊促使小说序跋形态多样化
二、晚清报刊引发小说序跋语体的变革
第二节 晚清报载小说序跋类批评功能的现代衍进
一、古代小说序跋类批评的流变
二、晚清启蒙语境赋予小说序跋新的社会功能
三、晚清报载汉译小说序跋的多重功能
第六章 晚清报刊与传统评点类批评的萌新求变
第一节 晚清报刊对传统小说评点模式的影响
一、机器排版印刷对小说评点形态的制约与改变
二、圈点形式的消退与类“编者按”评点形式的兴起
第二节 晚清报载小说评点类批评于传统中求新变
一、小说评点对象的改变
二、小说评点功能的附加值
三、著者、译者与评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四、著、译小说中的自著自评与自译自评
第三节 翻译小说“意译”风尚中的双重评点者
一、晚清翻译策略的选择:直译与意译
二、译者显性与隐性的评点方式
三、译者:植入译本的类“叙述者”
四、译本内外评点的互动
第四节 中西比较视阈下晚清小说评点的美学价值
一、中西杂糅小说类型的探讨
二、小说评点中比较批评法的体现
三、评点旨趣向文学本位回归
第七章 晚清报人与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建构
第一节 吴趼人——“新趣味”包孕“新意识”
一、呼应文学“改良群治”之主张
二、重视小说道德教化之作用
三、强调小说审美趣味之功能
第二节 黄人——小说理论现代性因子的孕育与萌蘖
一、精辟揭示小说之审美本质
二、深入探索小说人物之塑造原则
三、自觉追求小说创作之艺术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2885766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4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传统小说理论批评形态与范畴概述
第一节 古典小说理论批评形态概述
一、古典小说理论批评的滥觞
二、古典小说理论批评形态的演变
第二节 古典小说理论批评范畴的传衍与拓展
一、魏晋至宋元时期小说理论批评的演进
二、明时期小说理论批评范畴的拓展
三、清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丰富与深化
第二章 晚清报刊与小说理论批评变革的蓄势
第一节 晚清前期传统小说理论批评范式的延续
一、传统小说创作观念与传播手段的影响
二、传统小说批评旨趣与形态的承袭
第二节 晚清报刊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蓄势萌新
一、《申报》:中西小说观念首次正面碰撞
小序》:初具“现代”意义的小说理论视野'> 二、《<昕夕闲谈>小序》:初具“现代”意义的小说理论视野
三、《海上花列传》:“有意的主张,有计划的文学革命”
第三章 晚清报刊与“小说界革命”理论的缘起
第一节 “求著时新小说启”:近代小说理论的起点
一、晚清“时新小说”的初起
二、“求著时新小说启”:晚清谴责小说的先声
第二节 “小说界革命”理论的缘起
一、戊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热潮
二、黄遵宪倡导“言文合一”思想的影响
三、《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的理论价值
四、“新民说”引发舆论共鸣
第四章 晚清报刊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生成与传播
第一节 晚清报刊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生成
一、《新小说》:引发小说创作与理论探讨热潮的触媒
二、发刊词:批评空间的方向标
三、批评主体:批评空间的构建者
第二节 晚清报刊促进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大众化传播
一、报刊媒介对传统文学及文学理论传播模式的拓展
二、报刊商业化运营模式建构共时性互动空间
第五章 晚清报刊与传统序跋类批评的现代衍进
第一节 晚清报刊对传统序跋类批评文体的影响
一、晚清报刊促使小说序跋形态多样化
二、晚清报刊引发小说序跋语体的变革
第二节 晚清报载小说序跋类批评功能的现代衍进
一、古代小说序跋类批评的流变
二、晚清启蒙语境赋予小说序跋新的社会功能
三、晚清报载汉译小说序跋的多重功能
第六章 晚清报刊与传统评点类批评的萌新求变
第一节 晚清报刊对传统小说评点模式的影响
一、机器排版印刷对小说评点形态的制约与改变
二、圈点形式的消退与类“编者按”评点形式的兴起
第二节 晚清报载小说评点类批评于传统中求新变
一、小说评点对象的改变
二、小说评点功能的附加值
三、著者、译者与评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四、著、译小说中的自著自评与自译自评
第三节 翻译小说“意译”风尚中的双重评点者
一、晚清翻译策略的选择:直译与意译
二、译者显性与隐性的评点方式
三、译者:植入译本的类“叙述者”
四、译本内外评点的互动
第四节 中西比较视阈下晚清小说评点的美学价值
一、中西杂糅小说类型的探讨
二、小说评点中比较批评法的体现
三、评点旨趣向文学本位回归
第七章 晚清报人与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建构
第一节 吴趼人——“新趣味”包孕“新意识”
一、呼应文学“改良群治”之主张
二、重视小说道德教化之作用
三、强调小说审美趣味之功能
第二节 黄人——小说理论现代性因子的孕育与萌蘖
一、精辟揭示小说之审美本质
二、深入探索小说人物之塑造原则
三、自觉追求小说创作之艺术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2885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8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