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清初通俗小说遗民心态书写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07:21
   遗民是中国历史上因朝代更替而产生的一类特殊人群,其中明遗民又因其思想体系之完整、人员总数之庞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学界对于明遗民文学的研究也渐趋深入,但对涉及清初遗民心态小说的研究则相对分散、片面。本文对清初所涉遗民心态通俗小说进行整理归纳,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来探讨其中遗民心态的书写和表达,希望通过系统探讨能够让我们对清初涉遗小说有一个更加完整、深入的认识。本文绪论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学界的现有观点,结合本文的论述对象,对课题中出现的“清初”、“遗民”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归纳梳理出清初所涉遗民心态通俗小说十二部;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清初所涉遗民心态通俗小说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目前学界对所涉遗民心态小说的研究呈现出分散性、片面性。大多数研究只是围绕《水浒后传》、《续金瓶梅》、《豆棚闲话》这几部作品展开,而且在探讨其中遗民心态的表达时,也只是选取其中比较浅显的笔法,缺乏整体而深入的探讨研究。论文正文共有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遗民文人在清初小说中对于明亡原因的反思。晚明时期虽然社会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发展,但是统治中枢已经出现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君主昏庸无能,一味追求淫奢生活,不理朝政,另一方面朝中大臣不思如何辅政,却在国家存亡之际仍热衷于门户派系之争,只想如何排除朝中异己。这样的情势下气势汹涌的农民起义一朝便推翻了有明将近三百年的统治。另外,在清初小说中,遗民文人还把明朝灭亡原因归之于天命,这是遗民拼尽全力却依然无法扭转亡国局面之后痛心无奈情绪的反映。第二章主要论述明遗民的故国情怀在清初小说中的表达。易代之际,正朔、发式、衣冠这些文化符号都被遗民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味。他们固执地采用明朝旧历纪年,以死相争地保留汉族发式衣冠,这些坚持既可以说是遗民对于故国的忠贞倦怀,亦可谓是汉族士人对于华夏文化的保留发展。即使在明亡之后,遗民们仍坚持抗争,他们热情地歌颂英勇之士,他们真诚地赞扬忠贞女性,不仅是为了呼唤英雄还是为了约束自己。第三章主要讨论明遗民在新朝定鼎之后与满清政府的抗争。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定,遗民的各种武装斗争也逐渐消歇,他们虽放下兵戈,却并不意味着归顺投降,而是转变了一种斗争方式和策略。他们或者归隐山林,土室牛车,不履清土,以此拒绝新朝招徕,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或者著书写作,在文字中呼唤抗清英雄,揭露清兵暴行,表达对异族风俗的轻鄙。第四章主要论析明遗民的道德困境。首先通过解读《豆棚闲话》中《首阳山叔齐变节》一则故事来点明明清之际遗民在守节变节两者之间的艰难选择,进而探讨遗民动摇的原因。遗民守节过程中,一方面要承受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新朝的招徕和威胁。此外,身为传统士人,他们天然带有出仕辅政的愿望,所有这些都在动摇着遗民坚守道德理想的决心。其次以《金云翘传》中“身辱心贞”的表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贰臣的自我救赎。入仕新朝的士人虽然得到了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是他们却不能逃脱内心道德的审判。为了缓解自身处境的尴尬,他们常常利用“行孝养亲”、“妻孥牵绊”等理由来表明自己变节的无奈,此外,在朝的贰臣也常常通过默默帮助在困的反清人士来获得自我救赎。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清初”概念界定
        二、“遗民”概念界定
        三、清初所涉遗民心态通俗小说的梳理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反思
    第一节 明末的激烈党争
    第二节 明末朝堂君昏臣懦
    第三节 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第四节 明朝亡于天命
第二章 遗民文人的故国之思
    第一节 对故国的深切眷恋
        一、从发式到服饰
        二、正朔:遗民心态的曲折表达
        三、今昔对比中的感伤情怀
    第二节 时代裂缝下的恢复之志
        一、希图保有一隅之地
        二、赞扬忠烈
第三章 遗民文人与清廷的对抗
    第一节 呼唤抗清英雄
    第二节 归隐:一种特殊的抗争方式
    第三节 “笔杆子”下的抗争
        一、揭露清军的残暴
        二、鄙视讽刺满清异族
第四章 明遗民的失节与守节
    第一节 名利诱惑下的两难选择
    第二节 变节遗民的自我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论通俗小说及其主要特征[J];文史哲;2000年05期

2 叶天山;论明人风习与通俗小说的嬗变与互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批评[J];学术月刊;2009年12期

4 黄卉;;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与其传播[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从容;惠丰莹;;通俗小说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市场文学[J];文化学刊;2011年06期

6 司新丽;;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互融[J];齐鲁学刊;2013年05期

7 逯其军;;警察通俗小说的特性及现实意义[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2期

8 张华;论清末民初通俗小说的娱乐主义倾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曹萌,王艳梅;再论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10 孔庆东;国统区的通俗小说[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敏;明代通俗小说货币描写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周东华;民俗视界中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D];苏州大学;2008年

3 詹丽;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董智颖;晚清通俗小说单行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春平;传统与变迁: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于晓风;略论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大学;2006年

7 张登林;上海市民文化与现代通俗小说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勇;上海都市空间与通俗小说审美1890-1930[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文革红;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清初通俗小说的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昊;敦煌小说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楚春霞;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俗小说的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陈卫华;从文化角度看通俗小说的模式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邵建成;中国当代通俗小说的美学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徐宁;《杀戮开关Ⅱ》翻译实践报告[D];河北大学;2015年

5 王雪;清代通俗小说与青楼文化[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6 王伟;《你不知道的事》小说翻译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7 孙双;清初通俗小说遗民心态书写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8 田牧笛;论晚明通俗小说中的胡人形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9 马震刚;古典通俗小说的审美观念流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郭鑫;消费文化语境下媒介对现代通俗小说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7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87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a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