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表达困境与文学自觉
发布时间:2020-12-10 10:51
《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历来为人们称道,但是庄子文章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庄子是否具有文学的自觉还是一个鲜有人讨论的话题。本文试图从作者表达的角度来探讨庄子传达哲学思想时面临的困境,从而揭示其文章风格形成的深层原因。同时,以《庄子》的文学实践为依据对“魏晋文学自觉说”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老子对庄子的启示。老子就已经感到言“道”的困难。于是,在论“道”之前首先要给这种思想安上一个名字,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有一个集中点。其次,把无形的“道”转化为有形的物才能让世人理解和接受。再次,把正面要说的话先从其反面开始论述,在鲜明的对比中引人深思。最后,老、庄思想的异同决定了庄子在表达方式上对老子既有借鉴也有发展。第二章,庄子的表达困境。庄子对语言的表达功能有着深刻的反省。首先,语言只能表达有限的、具体的事物,像“道”这种没有形质、超越时空的宇宙最高本体,语言是无能为力的。其次,“成心”构成了思想传达的一道无形壁垒。再次,以“无用”来避免外界的干扰和伤害,以“无欲”来求得个体心灵的解脱,这只是庄子个人的价值选择。第三章,庄子的言说方式。庄子有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寓言、重言是借他人之口论“道...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老子对庄子的启示
1.1 老子的表达困境与表达方式
1.1.1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表达困境
1.1.2 强为之说:老子的表达方式
1.1.2.1 赋旧词以新意
1.1.2.2 化无形为有形
1.1.2.3 正言若反
1.2 老、庄思想异同
第2章 庄子的表达困境
2.1 言不尽意,思想表达不可逾越的鸿沟
2.2 “成心”所在,思想表达的无形壁垒
2.2.1 人即“天籁”:“成心”形成的主体原因
2.2.2 时间、空间:“成心”形成的客体原因
2.2.3 大而无用,庄子思想的现实尴尬
第3章 庄子的言说方式
3.1 庄子的语言形式
3.1.1 寓言、重言:借他人之口论“道”的言论
3.1.2 卮言:直接陈述庄子思想的言论
3.2 庄子的论证方法
3.2.1 以否定式言说补救辞不尽意的无奈
3.2.2 以“齐物”思想破除“成心”
3.2.3 以反证法消弭大而无用的尴尬
第4章 庄子文学的自觉
4.1 庄子文学自觉的体现
4.1.1 奇谲怪诞的形象
4.1.2 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4.1.3 以卮言为曼衍的文章结构
4.2 文学自觉是个伪命题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文学”[J]. 程水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2]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荣[J]. 傅道彬.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6)
[3]“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J]. 赵敏俐.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2)
[4]缘何“不可说”——庄子论语言表达困境及其根源[J]. 刁生虎. 学术探索. 2003(08)
[5]文学《庄子》二十年[J]. 尚永亮,肖波. 中州学刊. 2000(01)
[6]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J]. 张少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7]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庄子》寓言艺术表现论[J]. 阮忠. 咸宁师专学报. 1990(03)
[8]庄子哲学的体系及庄学的演变[J]. 张岱年,刘笑敢. 文献. 1987(02)
[9]思维形式与表达方式——文章表达方式初探[J]. 吴继路.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6(12)
[10]庄子对寓言艺术的贡献[J]. 王景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1)
本文编号:2908570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老子对庄子的启示
1.1 老子的表达困境与表达方式
1.1.1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表达困境
1.1.2 强为之说:老子的表达方式
1.1.2.1 赋旧词以新意
1.1.2.2 化无形为有形
1.1.2.3 正言若反
1.2 老、庄思想异同
第2章 庄子的表达困境
2.1 言不尽意,思想表达不可逾越的鸿沟
2.2 “成心”所在,思想表达的无形壁垒
2.2.1 人即“天籁”:“成心”形成的主体原因
2.2.2 时间、空间:“成心”形成的客体原因
2.2.3 大而无用,庄子思想的现实尴尬
第3章 庄子的言说方式
3.1 庄子的语言形式
3.1.1 寓言、重言:借他人之口论“道”的言论
3.1.2 卮言:直接陈述庄子思想的言论
3.2 庄子的论证方法
3.2.1 以否定式言说补救辞不尽意的无奈
3.2.2 以“齐物”思想破除“成心”
3.2.3 以反证法消弭大而无用的尴尬
第4章 庄子文学的自觉
4.1 庄子文学自觉的体现
4.1.1 奇谲怪诞的形象
4.1.2 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4.1.3 以卮言为曼衍的文章结构
4.2 文学自觉是个伪命题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文学”[J]. 程水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2]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荣[J]. 傅道彬.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6)
[3]“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J]. 赵敏俐.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2)
[4]缘何“不可说”——庄子论语言表达困境及其根源[J]. 刁生虎. 学术探索. 2003(08)
[5]文学《庄子》二十年[J]. 尚永亮,肖波. 中州学刊. 2000(01)
[6]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J]. 张少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7]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庄子》寓言艺术表现论[J]. 阮忠. 咸宁师专学报. 1990(03)
[8]庄子哲学的体系及庄学的演变[J]. 张岱年,刘笑敢. 文献. 1987(02)
[9]思维形式与表达方式——文章表达方式初探[J]. 吴继路.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6(12)
[10]庄子对寓言艺术的贡献[J]. 王景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1)
本文编号:2908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0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