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南朝宋乐府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6 02:51
  经历了汉末乱世、魏晋两朝,自周传承的礼乐制度已然千疮百孔,这一时期乐府诗歌的特点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和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相表里的,是国家的礼崩乐坏。刘宋作为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代中历时最长的,这一时期的礼乐文化和乐府诗歌承上启下,同前后时代相比,呈现出了其独有的特点。总体来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刘宋一代乐府诗歌731首,其中明确著录作者的有368首,作者不明的则有363首,由此可见刘宋乐府之盛。通过梳理刘宋乐府诗歌的体式、分类概况和历代载录情况,可以对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歌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对深入探讨其特点大有裨益。刘宋王室雅好艺文,建国之初便着手恢复礼乐,宋武帝刘裕在位时期参照汉魏礼乐制度,重建乐府等机构,设太常令丞、明堂令丞、太乐令丞、太庙令丞等官职,掌管礼乐相关事宜,并下诏创制乐府歌辞,此外文帝刘义隆、孝武帝刘骏、明帝刘彧都或多或少对南朝宋的礼乐制度建设做过一定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宫廷礼乐上,在俗乐上亦有所建树,尤其是对吴声西曲歌辞发展的推动。不同于曹魏时期的一枝独秀,此时的文人乐府诗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活力,作者虽不多,但作品质量整体看来却不容小觑。以相关主体...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南朝宋乐府机构衍变及该时期乐府诗的创作
    第一节 南朝宋乐府机构的历史发展流变考察
    第二节 南朝宋的乐府诗创作
第二章 南朝宋乐府诗歌概况
    第一节 《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南朝宋乐府诗歌概况
    第二节 南朝宋乐府诗歌的历代载录情况
第三章 南朝宋乐府诗歌类型研究
    第一节 宫廷乐府
    第二节 文人乐府
    第三节 乐府民歌
第四章 南朝宋乐府诗名家评述
    第一节 颜延之及诗作诗评
    第二节 谢灵运及诗作诗评
    第三节 鲍照及诗作诗评
    第四节 其他乐府诗人及诗作诗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刘宋拟乐府书写范式的转型看士庶乐府之分流——兼论此种拟作范式转型之社会动力[J]. 郭晨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荒凉感[J]. 胡静.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06)
[3]略论刘宋皇族生活及文学的政治基础[J]. 陈虹岩.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02)
[4]刘宋新旧乐更替的音乐背景与鲍照代乐府创作——兼论其音乐表演属性[J]. 郭晨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5]汤惠休和他的乐府诗[J]. 郑晴心.  乐府学. 2015(02)
[6]论鲍照对唐代歌行体诗歌的影响[J]. 韦晖.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7]乐府总章考论[J]. 许继起.  文学评论. 2013(04)
[8]颜延之与刘宋宫廷文学[J]. 孙明君.  文学遗产. 2012(02)
[9]鲍照“代”乐府体探析——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J]. 葛晓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10]《宋书·乐志》与汉魏六朝乐府歌诗[J]. 翟景运.  乐府学. 2008(00)

博士论文
[1]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文学研究[D]. 郭慧.山东大学 2016
[2]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D]. 于海峰.北京大学 2012
[3]晋宋乐府诗研究[D]. 王志清.首都师范大学 2007
[4]《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研究[D]. 韩宁.首都师范大学 2006
[5]相和歌辞研究[D]. 王传飞.首都师范大学 2006
[6]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D]. 吴大顺.扬州大学 2005
[7]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 罗春兰.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南朝襄阳乐府诗研究[D]. 王梦.沈阳师范大学 2017
[2]《文选》与《文心雕龙》乐府观的对比研究[D]. 李珊珊.广西师范大学 2017
[3]刘宋宫廷音乐与辞曲创作方式[D]. 丁秀娟.西南大学 2015
[4]南朝皇族的“俗”观念与诗观念[D]. 陈清杰.首都师范大学 2014
[5]谢灵运乐府诗研究[D]. 陈海玉.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制度与记忆:南朝宋宫廷音乐的重建[D]. 李湛.西南大学 2013
[7]刘宋拟诗研究[D]. 崔洁.山东大学 2012
[8]刘宋音乐文学研究[D]. 夏仕勇.西北大学 2011
[9]南朝文人乐府诗研究[D]. 张小虎.西北师范大学 2011
[10]刘宋皇室文学活动研究[D]. 李春艳.山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38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38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b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