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盗墓小说中的“他者历史”文学书写研究 ——以《鬼吹灯》系列小说为考察中心
发布时间:2020-12-26 17:14
本文以《鬼吹灯》系列小说为考察中心,探究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历史”的文学书写情况。采用文献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及叙事学研究方法,从“他者”主体解读、“他者”视域下的“历史”图景书写、“他者历史”书写策略及“他者历史”内容要素对网络盗墓小说的影响四个方面集中分析《鬼吹灯》系列小说文本内容中的“他者历史”。所谓“他者”视角,就是将以《鬼吹灯》系列小说为代表的网络盗墓小说视为传统主流精英文学之外的作品。并且此种文学作品是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由非专业文学出身的创作者所进行的一种快餐式文学创作,具有部分“新民间文学”特点。在《鬼吹灯》系列小说文本中,这个“他者”主要由小说的作者和小说故事的叙述者(即盗墓者)来承担。“他者历史”就是指以《鬼吹灯》系列小说为代表的网络盗墓小说在此二重叙述者视角下所呈现出的叙述故事的历史。这种历史具有经验性和碎片化特点,是文学文本呈现的历史图景,具有虚构性与想象性,不等同于真实历史。《鬼吹灯》系列小说将古代历史中的帝王将相、传说中的英雄或魔鬼、盗墓行业中的历史人物等作为写作素材,形成了一批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的“他者历史人物形象”。在叙事过程中,首先以凤凰胆为主要线...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网络类型小说创作的繁荣局面要求从理论上对其提高整体认识
(二)网络盗墓小说与其他网络类型小说的异同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三)网络盗墓小说自身的创作特点有待进一步总结提炼
(四)网络盗墓小说中的“他者历史”文本资源具有较好的学理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网络文学”定义的研究
(二)关于网络文学创作情况的研究
(三)关于网络盗墓小说的研究情况
(四)关于《鬼吹灯》系列小说的研究情况
(五)关于“他者历史”的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历史”的书写主体解读
第一节 网络盗墓小说的创作主体:作为“他者”存在的作者
一、作者身份:“新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
二、创作语境: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立场
三、跨界存在:文学创作与商业活动的双向推动
第二节 网络盗墓小说的叙述主体:盗墓者的“他者”身份
一、盗墓者:备受道德批判的存在主体
二、“他者”视角:盗墓者的叙述
第三节 网络盗墓小说“他者”身份的混合多元性
一、作者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
二、“他者”身份的含混多元性
第二章 网络盗墓小说“他者”视域下的“历史”图景书写
第一节 网络盗墓小说中的“他者历史”特点呈现
一、“他者历史”的“经验性”
二、“他者历史”的“碎片化”
第二节 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历史人物形象”描写
一、帝王将相:非凡的历史人物形象
二、传说人物:超现实历史人物形象
三、倒斗前人:盗墓行业中的历史人物形象
第三节 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历史事件”呈现
一、诅咒之谜:凤凰胆事件
二、巫蛊之术:恐怖痋术事件
三、诡异多变:幽灵冢事件
四、丑恶暴露:九层妖楼事件
五、神秘莫测:黄皮子坟事件
六、奇幻之旅:秦王照骨镜事件
七、阴森恐怖:巫峡棺山事件
第四节 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生存价值”分析
一、生死观:对永生的执着与对生死的坦然
二、财富观:事死如事生与对财富的淡泊
三、道义观:人性的泯灭与对道义的坚持
四、爱情观:现实与理想交织的困难抉择
第三章 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历史”的书写策略
第一节 奇幻景观:“他者历史”的地理书写
一、地表奇特地貌描写
二、地下神秘墓穴描绘
第二节 另类穿越:“他者历史”的时空衔接
一、时空衔接的媒介:墓穴
二、时空衔接的特点:跳跃
第四章 “他者历史”与网络盗墓小说的创作发展
第一节 “他者历史”与网络盗墓小说的轰动效应
一、“他者历史”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满足
二、“他者历史”商业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他者历史”与网络盗墓小说的文化价值
一、“他者历史”对历史想象与认知的丰富
二、“他者历史”对民间文化的传播
第三节 “他者历史”与网络盗墓小说的发展前景
一、“他者历史”审美疲劳的突破
二、“他者历史”文学性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腾讯视频自制剧中“鹅式广告”传播探析——以《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为例[J]. 张倩楠. 新媒体研究. 2017(22)
[2]文物与奇观、空间与权力——文物意识与盗墓小说的互文性研究[J]. 张健平. 当代文坛. 2016(06)
[3]网络小说《鬼吹灯》系列的电影改编研究——以电影《九层妖塔》和《寻龙诀》为例[J]. 聂婷. 戏剧之家. 2016(09)
[4]网络文学文本的后现代性:从审美语言到日常生活[J]. 孙景乐. 宜宾学院学报. 2016(04)
[5]从《鬼吹灯》到《寻龙诀》:电影工业时代下的影视改编与再造[J]. 曹昆玉. 美与时代(下). 2016(03)
[6]接受美学视野下盗墓小说的创新性[J]. 刘宏鹏.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7]“媒介融合”时代的“孵化器”——多重博弈下中国网络文学的新位置和新使命[J]. 邵燕君. 当代作家评论. 2015(06)
[8]生成与流变——基于文学语境对“历史”理论的观察与考量[J]. 李仰智. 南方文坛. 2015(06)
[9]网络时代:如何引渡文学传统[J]. 邵燕君. 探索与争鸣. 2015(08)
[10]论20世纪90年代初神话与历史题材的科幻小说创作[J]. 詹玲. 中国比较文学. 2015(03)
硕士论文
[1]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盗墓题材小说研究[D]. 马倩.吉林大学 2016
[2]多元视角下的网络文学研究简论[D]. 史晓兰.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中国文学网站网络小说盈利模式研究[D]. 方维.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
[4]重回民间:网络文学的民间意识分析[D]. 马丁军.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40127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网络类型小说创作的繁荣局面要求从理论上对其提高整体认识
(二)网络盗墓小说与其他网络类型小说的异同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三)网络盗墓小说自身的创作特点有待进一步总结提炼
(四)网络盗墓小说中的“他者历史”文本资源具有较好的学理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网络文学”定义的研究
(二)关于网络文学创作情况的研究
(三)关于网络盗墓小说的研究情况
(四)关于《鬼吹灯》系列小说的研究情况
(五)关于“他者历史”的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历史”的书写主体解读
第一节 网络盗墓小说的创作主体:作为“他者”存在的作者
一、作者身份:“新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
二、创作语境: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立场
三、跨界存在:文学创作与商业活动的双向推动
第二节 网络盗墓小说的叙述主体:盗墓者的“他者”身份
一、盗墓者:备受道德批判的存在主体
二、“他者”视角:盗墓者的叙述
第三节 网络盗墓小说“他者”身份的混合多元性
一、作者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
二、“他者”身份的含混多元性
第二章 网络盗墓小说“他者”视域下的“历史”图景书写
第一节 网络盗墓小说中的“他者历史”特点呈现
一、“他者历史”的“经验性”
二、“他者历史”的“碎片化”
第二节 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历史人物形象”描写
一、帝王将相:非凡的历史人物形象
二、传说人物:超现实历史人物形象
三、倒斗前人:盗墓行业中的历史人物形象
第三节 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历史事件”呈现
一、诅咒之谜:凤凰胆事件
二、巫蛊之术:恐怖痋术事件
三、诡异多变:幽灵冢事件
四、丑恶暴露:九层妖楼事件
五、神秘莫测:黄皮子坟事件
六、奇幻之旅:秦王照骨镜事件
七、阴森恐怖:巫峡棺山事件
第四节 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生存价值”分析
一、生死观:对永生的执着与对生死的坦然
二、财富观:事死如事生与对财富的淡泊
三、道义观:人性的泯灭与对道义的坚持
四、爱情观:现实与理想交织的困难抉择
第三章 网络盗墓小说中“他者历史”的书写策略
第一节 奇幻景观:“他者历史”的地理书写
一、地表奇特地貌描写
二、地下神秘墓穴描绘
第二节 另类穿越:“他者历史”的时空衔接
一、时空衔接的媒介:墓穴
二、时空衔接的特点:跳跃
第四章 “他者历史”与网络盗墓小说的创作发展
第一节 “他者历史”与网络盗墓小说的轰动效应
一、“他者历史”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满足
二、“他者历史”商业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他者历史”与网络盗墓小说的文化价值
一、“他者历史”对历史想象与认知的丰富
二、“他者历史”对民间文化的传播
第三节 “他者历史”与网络盗墓小说的发展前景
一、“他者历史”审美疲劳的突破
二、“他者历史”文学性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腾讯视频自制剧中“鹅式广告”传播探析——以《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为例[J]. 张倩楠. 新媒体研究. 2017(22)
[2]文物与奇观、空间与权力——文物意识与盗墓小说的互文性研究[J]. 张健平. 当代文坛. 2016(06)
[3]网络小说《鬼吹灯》系列的电影改编研究——以电影《九层妖塔》和《寻龙诀》为例[J]. 聂婷. 戏剧之家. 2016(09)
[4]网络文学文本的后现代性:从审美语言到日常生活[J]. 孙景乐. 宜宾学院学报. 2016(04)
[5]从《鬼吹灯》到《寻龙诀》:电影工业时代下的影视改编与再造[J]. 曹昆玉. 美与时代(下). 2016(03)
[6]接受美学视野下盗墓小说的创新性[J]. 刘宏鹏.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7]“媒介融合”时代的“孵化器”——多重博弈下中国网络文学的新位置和新使命[J]. 邵燕君. 当代作家评论. 2015(06)
[8]生成与流变——基于文学语境对“历史”理论的观察与考量[J]. 李仰智. 南方文坛. 2015(06)
[9]网络时代:如何引渡文学传统[J]. 邵燕君. 探索与争鸣. 2015(08)
[10]论20世纪90年代初神话与历史题材的科幻小说创作[J]. 詹玲. 中国比较文学. 2015(03)
硕士论文
[1]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盗墓题材小说研究[D]. 马倩.吉林大学 2016
[2]多元视角下的网络文学研究简论[D]. 史晓兰.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中国文学网站网络小说盈利模式研究[D]. 方维.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
[4]重回民间:网络文学的民间意识分析[D]. 马丁军.四川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40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4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