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韩愈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21:45
曾国藩对韩愈极为推崇,称其为“千古大儒”,其自身不论从儒学、散文还是诗歌方面受韩愈影响颇深。曾国藩学韩除了韩愈极高的文学造诣之外,还有其内在的心理、性格与思想基础。曾国藩与韩愈都出生于对文化教育非常重视的家庭,他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受父辈甚至祖辈的耳濡目染,为其文学的积累打下扎实的基础;他们都秉性倔强刚直,为人处世耿直疏阔,为其推崇雄奇诙瑰的文风奠定了心理基础;两人作为各自时代政坛的风云人物,仕途经历的丰富使得他们都有机会触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其弘扬儒学、揭示社会万象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最后两人都崇仰儒学,坚持维护儒道的地位,这为他们的文学思想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对韩愈散文的接受方面,曾国藩主要接受了四点:首先,韩愈倡导了“修辞明道”的文道观,提出“文”与“道”二者不可偏废,文用以表现儒学思想,宣扬孔孟之道,维系中唐日益散漫的道德人心,同时注重文章的艺术性。曾国藩将其发展为“文道合一”的观点,并由于其出身桐城派,受“义理”、“考据”、“辞章”三门之学的影响,而又不固守家法,增添了“经济”之学,主张文以济世,发挥文章的社会功用,力扭桐城文派“空疏”之弊。其次,曾国藩接受了韩愈“...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第一章 曾国藩对韩愈的接受基础
第一节 相同的家庭教育理念
第二节 个性的倔强刚直
第三节 为政思想的契合
第四节 对儒学的崇尚
第二章 曾国藩对韩文的接受
第一节 从“修辞明道”到“文道合一”
第二节 从“气盛言宜”到雄奇文气
第三节 从“不平则鸣”到倔强文风
第四节 从“陈言务去”到骈散兼用
第三章 曾国藩对韩诗的接受
第一节 曾国藩对韩诗的化用
第二节 “以文为诗”的创作方式
第三节 奇崛雄豪的创作风格
第四章 曾国藩对韩愈接受的影响
第一节 重振桐城,挽救浅弱文弊
第二节 经时济世,发挥实用功能
第三节 调和汉宋,导引宗宋诗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曾国藩诗文的学韩倾向[J]. 牛廷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2]同光体与桐城诗派关系探论[J]. 张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3]论曾国藩的韩文批评[J]. 李文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4]曾国藩的韩愈情结[J]. 代亮. 船山学刊. 2009(03)
[5]曾国藩与曾门四弟子关系之论析[J]. 翔云.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6]曾国藩诗歌与同光体关系论析[J]. 翔云. 社会科学评论. 2008(02)
[7]曾国藩的振世诗文[J]. 翔云.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8]试论曾国藩对桐城派之传承与对接[J]. 张静.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9]试论曾国藩的文艺创作心理思想[J]. 燕良轼. 船山学刊. 1996(01)
[10]瑰玮奇丽气象峥嵘──曾国藩论文章风格[J]. 刘可. 北京社会科学. 1996(02)
博士论文
[1]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D]. 张弘韬.南开大学 2014
[2]曾国藩儒学士大夫人格探析[D]. 杨涛.南开大学 2012
[3]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 代亮.南开大学 2010
[4]同光体派的宋诗学[D]. 侯长生.复旦大学 2007
[5]韩愈诗文研究[D]. 周敏.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清中叶韩愈诗歌接受研究[D]. 王曼青.河南大学 2015
[2]韩愈古文对桐城古文的影响研究[D]. 何果.河南大学 2014
[3]明初韩愈诗歌接受研究[D]. 张智炳.河南大学 2014
[4]曾国藩对桐城派诗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 夏照芳.湘潭大学 2013
[5]清初韩愈诗歌接受研究[D]. 董海燕.河南大学 2013
[6]论金甡诗歌宗韩的特征及其诗史意义[D]. 龚慧兰.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韩愈诗歌在北宋的接受历程及其诗学意义发微[D]. 谷曙光.安徽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52046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第一章 曾国藩对韩愈的接受基础
第一节 相同的家庭教育理念
第二节 个性的倔强刚直
第三节 为政思想的契合
第四节 对儒学的崇尚
第二章 曾国藩对韩文的接受
第一节 从“修辞明道”到“文道合一”
第二节 从“气盛言宜”到雄奇文气
第三节 从“不平则鸣”到倔强文风
第四节 从“陈言务去”到骈散兼用
第三章 曾国藩对韩诗的接受
第一节 曾国藩对韩诗的化用
第二节 “以文为诗”的创作方式
第三节 奇崛雄豪的创作风格
第四章 曾国藩对韩愈接受的影响
第一节 重振桐城,挽救浅弱文弊
第二节 经时济世,发挥实用功能
第三节 调和汉宋,导引宗宋诗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曾国藩诗文的学韩倾向[J]. 牛廷顺.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2]同光体与桐城诗派关系探论[J]. 张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3]论曾国藩的韩文批评[J]. 李文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4]曾国藩的韩愈情结[J]. 代亮. 船山学刊. 2009(03)
[5]曾国藩与曾门四弟子关系之论析[J]. 翔云.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6]曾国藩诗歌与同光体关系论析[J]. 翔云. 社会科学评论. 2008(02)
[7]曾国藩的振世诗文[J]. 翔云.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8]试论曾国藩对桐城派之传承与对接[J]. 张静.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9]试论曾国藩的文艺创作心理思想[J]. 燕良轼. 船山学刊. 1996(01)
[10]瑰玮奇丽气象峥嵘──曾国藩论文章风格[J]. 刘可. 北京社会科学. 1996(02)
博士论文
[1]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D]. 张弘韬.南开大学 2014
[2]曾国藩儒学士大夫人格探析[D]. 杨涛.南开大学 2012
[3]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 代亮.南开大学 2010
[4]同光体派的宋诗学[D]. 侯长生.复旦大学 2007
[5]韩愈诗文研究[D]. 周敏.南京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清中叶韩愈诗歌接受研究[D]. 王曼青.河南大学 2015
[2]韩愈古文对桐城古文的影响研究[D]. 何果.河南大学 2014
[3]明初韩愈诗歌接受研究[D]. 张智炳.河南大学 2014
[4]曾国藩对桐城派诗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 夏照芳.湘潭大学 2013
[5]清初韩愈诗歌接受研究[D]. 董海燕.河南大学 2013
[6]论金甡诗歌宗韩的特征及其诗史意义[D]. 龚慧兰.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韩愈诗歌在北宋的接受历程及其诗学意义发微[D]. 谷曙光.安徽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52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5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