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金遗民散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2 15:56
  在金代文学研究中,金诗、金词一直是研究的侧重点,金代散文研究则显得冷寂。研究金遗民散文的意义是显见的。第一,研究金遗民散文是深入认识金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价值、地位、影响所不可或缺的一环。第二,金代散文发展到了金亡后便是“遗民余音”了,此时的遗民散文作品反映了金亡后士人以及百姓的生活状态、心理特点等,可以从特定的角度和侧面了解金亡后的社会情状和社会心理。金遗民散文既是余音,也是总结,是金代散文的成熟。金遗民散文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存史意识、振兴儒学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在金代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金遗民散文概貌
    第一节 金亡前散文发展轨迹勾勒
    第二节 金遗民散文作家
第二章 金遗民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作家类型
    第二节 体裁的选择和分布
    第三节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 金遗民散文特色成因及影响
    第一节 金遗民散文特色成因
    第二节 金遗民散文的影响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元上梁文的音乐性初探[J]. 韩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5(02)
[2]杜仁杰在东平的文化活动及其贡献[J]. 李献芳.  齐鲁学刊. 2015(02)
[3]唐宋古文金代传承论[J]. 王永.  民族文学研究. 2015(01)
[4]元好问杂记类散文风格探源[J]. 文爽.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5]元好问的成就与地位[J]. 狄宝心.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01)
[6]符号学视野下的上梁文化研究[J]. 张慕华.  文化遗产. 2010(02)
[7]论元好问“避难南渡”时期的散文创作[J]. 魏崇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2)
[8]元好问与道教[J]. 高桥幸吉.  民族文学研究. 2008(02)
[9]金代文学与女真族文学历史发展新探[J]. 周惠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10]论元好问的散文理论和记体文创作[J]. 王永.  民族文学研究. 2008(01)

博士论文
[1]元代散文研究[D]. 邵丽光.河北师范大学 2013
[2]杨宏道研究[D]. 樊运景.黑龙江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金元文人李俊民与僧道人士交游考[D]. 龚雨璐.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李俊民《庄靖集》研究[D]. 李彦颉.山西师范大学 2015
[3]欧阳修与金代散文研究[D]. 梁珍珍.西北大学 2014
[4]段克己、段成己文学研究[D]. 杨继凤.黑龙江大学 2014
[5]金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文人群体的文化认同[D]. 沈超.浙江师范大学 2013
[6]麻革研究[D]. 伊博.山西师范大学 2012
[7]金代文学家王寂研究[D]. 李楠.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0
[8]元好问碑志文研究[D]. 乔芳.扬州大学 2007
[9]《滹南遗老集》研究[D]. 李定乾.安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3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53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f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