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朵渔与新世纪诗歌的“日常生活”流变

发布时间:2021-01-13 12:22
  新世纪以来,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叙事滑向"崇低",而"下半身"的倡导者朵渔却选择疏离。朵渔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提炼,"力道"厚重。对历史与艺术家的"确认",是一件重要的"征圣"工作,基于此,朵渔建立了自己的认知"谱系"。整体而言,朵渔的工作是"趋真求我",既对"伪神圣"坚持不断地进行打击,同时又在逐步从"下半身"入手,建立、输出个人命名的"意义系统"。在当下,理解作为"方法"的朵渔,可能比解读他的诗歌更为紧要。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对“日常生活”的提炼
二、再“圣化”
三、主体生成及其延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暗巷肉搏:大陆“下半身”的败德写作及其余烬[J]. 陈大为.  华文文学. 2013(05)
[2]“自由之轻”与“角色之祟”——有关“新世纪诗歌”十年的几点思考[J]. 沈奇.  南方文坛. 2010(05)
[3]寻回日常生活的神性[J]. 傅元峰,于坚.  当代作家评论. 2010(03)
[4]论第三代诗歌运动及其诗的日常化倾向[J]. 万杰.  学术探索. 2008(02)
[5]“崇低”与“祛魅”——中国“低诗潮”分析[J]. 陈仲义.  南方文坛. 2008(02)
[6]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 朱文.  北京文学. 1998(10)



本文编号:2974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74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7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