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听觉传达的模式与结构——论十七年时期的诗朗诵和朗诵诗

发布时间:2021-01-14 16:35
  作为一种听觉传达与情感动员的方式,诗朗诵在十七年时期极为流行。"大跃进"时期的赛诗会和1960年代初广泛开展的诗朗诵活动具有着不同的组织模式和文本结构,彰显出语境与文本在诗朗诵过程中的分裂。抗战时期"诗朗诵还是朗诵诗"的问题并没有在十七年时期得到解答,与此相反,内在于诗的声音结构无法通过外在于诗的朗诵行为传达给听众的同时,语境的意义逐渐膨胀直至吞噬了诗歌本身。 

【文章来源】:当代文坛.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诗的Montage”——论左翼朗诵诗的音响与意义[J]. 康凌.  文艺研究. 2019(02)
[2]写在赛诗会上[J]. 李文如.  山西师院. 1975(02)
[3]一本有特色的新詩选集——讀《朗誦詩选》[J]. 謝冕.  文学评论. 1965(04)
[4]高奏凯歌庆新年——记河北省昌黎与束鹿广播赛诗大会[J]. 宛青.  诗刊. 1959(01)
[5]白庙村的“赛诗会”和农民诗歌创作[J].   诗刊. 1958(09)



本文编号:2977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77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0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