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民众与活命百姓—鲁迅、莫言“看客”形象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11:08
在文学作品中,“看客”形象在体现国人群体化人格、反映时代烙印与回声等方面尤为典型。可以说,“看客”形象是承载着诸多信息的符码,它以独特的指涉性,在启蒙话语时代、革命话语时代和“后革命”的话语与叙事中,担任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莫言笔下的“看客”形象极具代表性,对二者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更好把握新文学的“看客”书写。首先,“看客”形象在二者笔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麻木民众和活命百姓的对照。鲁迅以启蒙精英的眼光,在“看客”——“被看者”的二项对立关系中,审视“看客”民众的精神冷漠,意在借唤醒个人主体意识来救治国民的愚弱,实现“立人”之目的;莫言则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在“看客”——“被看者”——“掌控者”等多元互动关系中,展现“看客”百姓的生存状态,试图以感性生命力来补救“种”的退化,其意在强“种”。从鲁迅到莫言,“看客”形象呈现出取镜范围的转换扩大、聚焦重心的分散转移以及“看客”面目的丰富多元等变化。其次,之所以会产生如上所述的差异,主要是个人体验与时代话语所产生的合力影响,即作家的社会出身、自我定位以及创作时代等合力作用的结果。鲁迅的出身、文化地位及个人经历决定了他站在...
【文章来源】:烟台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鲁迅、莫言“看客”形象的差异对照
第一节 取镜范围的转换扩大
第二节 聚焦重心的分散转移
第三节 人物成像的面目各异
第二章 鲁迅、莫言“看客”形象的生成根源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个人经历
第二节 本同末异的创作动机
第三节 时代文化的客观背景
第三章 鲁迅、莫言“看客”形象的互补共存
第一节 共同丰富了乡土文学的人文内涵
第二节 现实主义精神诠释上的互补共存
第三节 克服“影响的焦虑”为互补共存提供可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左翼乡土小说的鲁迅基因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内在关联[J]. 田丰. 东方论坛. 2018(03)
[2]鲁迅“家道中落”考[J]. 刘润涛. 鲁迅研究月刊. 2018(02)
[3]从传统之“士”到现代“知识分子”:也谈鲁迅的“立人”[J]. 国家玮. 东岳论丛. 2018(02)
[4]从《檀香刑》的看客形象探析莫言对鲁迅的继承和超越[J]. 谭鼎莎.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11)
[5]鲁迅与莫言文学创作思想比较研究[J]. 杨超高.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6]莫言与新文学的整体观[J]. 张清华. 文学评论. 2017(01)
[7]论文学创作动机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条件[J]. 邵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1)
[8]从童年题材散文看莫言与鲁迅的同构异质性[J]. 郝伟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07)
[9]鲁迅的当下性之议[J]. 吴俊. 文学评论. 2016(02)
[10]道是无情却有情——试论《拇指铐》中的看客形象[J]. 杨敏. 名作欣赏. 2015(30)
博士论文
[1]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 南志刚.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80721
【文章来源】:烟台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鲁迅、莫言“看客”形象的差异对照
第一节 取镜范围的转换扩大
第二节 聚焦重心的分散转移
第三节 人物成像的面目各异
第二章 鲁迅、莫言“看客”形象的生成根源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个人经历
第二节 本同末异的创作动机
第三节 时代文化的客观背景
第三章 鲁迅、莫言“看客”形象的互补共存
第一节 共同丰富了乡土文学的人文内涵
第二节 现实主义精神诠释上的互补共存
第三节 克服“影响的焦虑”为互补共存提供可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左翼乡土小说的鲁迅基因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内在关联[J]. 田丰. 东方论坛. 2018(03)
[2]鲁迅“家道中落”考[J]. 刘润涛. 鲁迅研究月刊. 2018(02)
[3]从传统之“士”到现代“知识分子”:也谈鲁迅的“立人”[J]. 国家玮. 东岳论丛. 2018(02)
[4]从《檀香刑》的看客形象探析莫言对鲁迅的继承和超越[J]. 谭鼎莎.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11)
[5]鲁迅与莫言文学创作思想比较研究[J]. 杨超高.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6]莫言与新文学的整体观[J]. 张清华. 文学评论. 2017(01)
[7]论文学创作动机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条件[J]. 邵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1)
[8]从童年题材散文看莫言与鲁迅的同构异质性[J]. 郝伟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07)
[9]鲁迅的当下性之议[J]. 吴俊. 文学评论. 2016(02)
[10]道是无情却有情——试论《拇指铐》中的看客形象[J]. 杨敏. 名作欣赏. 2015(30)
博士论文
[1]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 南志刚.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80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8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