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余秀华现象”与中国当代诗歌思潮

发布时间:2021-01-18 17:32
  汉语新诗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余秀华现象”使诗歌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新诗仿佛有了“回暖”的趋势,“余秀华现象”也被誉为21世纪媒介时代的“诗歌神话”,在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文学事件”或“诗歌事件”,是当代诗坛上值得重视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通过梳理“余秀华现象”的历程,对余秀华诗歌进行文本解读和阐释,探究余秀华诗歌与“知识分子写作”及“民间写作”两种写作倾向的联系,进而揭示出“余秀华现象”和当代诗歌思潮的关联及其在当代诗坛上的意义。除绪论外,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以余秀华走红于网络的过程为起点,探寻“余秀华现象”的历程和产生背景,并对其关键词进行解读。网络媒介和余秀华的标签化身份,促成了余秀华诗歌文本与网络媒介的共赢。第二章:以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余秀华诗歌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从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情爱和乡村生活是余秀华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情爱诗中,诗人书写着她“不管不顾的爱”,也记录着她“刻骨铭心的痛”。乡村生活是余秀华诗歌的底色,在乡村生活的日常书写中,既有对乡村生存本相的还原,也有对日常生活... 

【文章来源】: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1.非诗因素研究
        2.比较研究
        3.主题研究
        4.意象研究
        5.理论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作为文学事件的“余秀华现象”
    (一)“余秀华现象”的产生过程
        1.如何进入大众视野
        2.网络媒介与诗歌
        3.诗人的回归
    (二)关键词解读
        1.“脑瘫诗人”
        2.《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3.“底层写作”
二、余秀华诗歌的文本解读
    (一)残疾身体的情爱书写
        1.情爱隐忍
        2.情爱追求
        3.爱的权利
    (二)乡村生活的日常书写
        1.生存本相还原
        2.乡村生活的诗意栖居
        3.苦难的诗意叙述
    (三)余秀华的诗歌特征
三、“余秀华现象”与当代诗歌思潮
    (一)“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缘起
        1.“知识分子写作”
        2.“民间写作”
    (二)余秀华与“知识分子写作”
        1.隐喻的使用与诗意的勾绘
        2.传统诗学资源的借鉴与吸纳
    (三)余秀华与“民间写作”
        1.诗歌口语化与日常生活创作
        2.“零度写作”与底层关注
        3.诗歌语言的粗鄙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余秀华大事记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边缘化?全民化?——新媒体时代新诗与公众世界的关系[J]. 罗小凤.  南方文坛. 2016(05)
[2]2015年中国新诗之一瞥[J]. 谭五昌.  文艺争鸣. 2016(07)
[3]草根性诗歌的“民间”价值取向——兼及新诗“小传统”的形成与发展[J]. 向天渊.  星星. 2016(20)
[4]近十年诗歌事件解读兼论余秀华的诗歌[J]. 肖辉,黄晓东.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3)
[5]新诗现代性建设的九大诗题[J]. 王珂.  广东社会科学. 2016(03)
[6]汪国真与余秀华诗歌之比较[J]. 刘彪.  名作欣赏. 2016(08)
[7]新世纪诗歌升温的精神症候与文化透视[J]. 吴投文.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1)
[8]没了“危机”,新诗将会怎样?[J]. 洪子诚.  文艺争鸣. 2016(01)
[9]“在谈论诗歌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2015年诗歌的新现象与老问题[J]. 霍俊明.  创作与评论. 2016(02)
[10]余秀华媒介文本的话语批判[J]. 程郁儒,万洲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博士论文
[1]论女性意识视域下的当代女性诗歌[D]. 赵林云.山东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新世纪十年女性诗歌现象研究[D]. 靳榕榕.首都师范大学 2013
[2]网络时代的博客诗歌初探[D]. 张昊.西南大学 2013
[3]论90年代诗歌中的“知识分子写作”[D]. 刘晓飞.河北师范大学 2009
[4]大众文化的审美存在与审美现代性批判[D]. 邹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5]颉颃与共振[D]. 徐依成.四川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5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85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