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碑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8 13:09
本文以杨炯的碑志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根据历来学者对碑志文的定义,界定本文所探讨的碑志文包括庙堂碑、神道碑和墓志三类。在此基础上概述初唐时期碑志文创作的社会环境。第二章主要是针对杨炯碑志文的内容和特色进行分析,把杨炯的碑志文分为碑文和墓志两类。其次对杨炯碑志文的“点鬼簿”特色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印证其文章“点鬼簿”的称号。第三章将杨炯与王勃的碑志文进行对比,不同之处是写作对象和氏族详略两部分,相同之处是碑文中星象文化的融入以及用典,最后通过对杨炯碑文的分析总结出杨炯与王勃争胜的心理,成为其“耻在王后”的言论的一个事实论据。第四章是对杨炯碑志文的因袭和革新进行深入分析,肯定了杨炯碑志文承袭庾信的脉络,同时总结出杨炯碑志文的革新方面,揭示杨炯碑志文创作的成就。第五章是对杨炯碑志文的史料价值的分析,碑志文作为一个应用文体,在某些方面具有记录史实的作用。从杨炯的碑志文中我们能够对他的家世家族有一定认识,是对史料的一个补充和证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初唐社会重视军功的政策倾向。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碑志文的界定及文化背景
1.1 碑志文的文体含义界定
1.2 初唐的碑志文风尚
第二章 杨炯碑志文的内容和特色
2.1 杨炯碑志文的内容
2.1.1 杨炯碑志文的分类
2.1.2 碑志文的内容分析
2.2 杨炯的碑志文特色—“点鬼簿”
2.2.1 碑志文中的人物名字统计及原因
2.2.2 从“点鬼簿”分析杨炯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信仰
2.2.3 从修辞学角度来看杨炯的“点鬼”
第三章 杨炯与王勃的碑志文比较
3.1 王杨碑志文之异
3.1.1 写作对象
3.1.2 氏族详略
3.2 王杨碑志文之同
3.2.1 星象文化的融入
3.2.2 惯用事典、语言洗练
3.3 从王杨的碑志文看杨炯的争胜心理
第四章 杨炯碑志文的师承与革新
4.1 杨炯碑志文的师承
4.1.1 布局结构
4.1.2 人物品评标准
4.1.3 用典方式
4.2 杨炯碑志文的革新
4.2.1 不拘一格的铭词
4.2.2 真实情感的流露
第五章 杨炯碑志文的史料价值
5.1 杨炯的碑志文与其家世
5.2 杨炯碑志文对初唐社会政策的反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初盛唐碑志文创作的兴起及原因[J]. 徐海容.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1)
[2]儒佛道的融通——从碑志看唐代之文化精神[J]. 谢志勇. 宜春学院学报. 2016(02)
[3]碑志文体四类释名考证[J]. 马骁英,于景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4]唐墓志典故辨正举隅[J]. 罗顺,杨晨笛.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05)
[5]用典的修辞效果与心理基础探究[J]. 武晓平,贾欣欣. 才智. 2015(22)
[6]杨炯事迹三考[J]. 祝尚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7]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文学创作考论[J]. 王伟,孟子勋. 文艺评论. 2014(04)
[8]杨炯乃唐开国大将李靖弟婿考[J]. 祝尚书. 文献. 2013(06)
[9]蔡邕碑志文体刍议[J]. 张鹏飞.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10]论初唐碑志文的形成机制及历史演变[J]. 徐海容. 求索. 2013(03)
博士论文
[1]新出石刻与唐文创作研究[D]. 孟国栋.浙江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初唐四杰序文研究[D]. 李静.辽宁师范大学 2016
[2]归有光碑志文研究[D]. 付姝.扬州大学 2015
[3]汉唐碑文孝道思想研究[D]. 谷琼莉.湖南大学 2014
[4]唐代奉敕碑志研究[D]. 田宇.吉林大学 2014
[5]星象文化与唐诗[D]. 王政.辽宁大学 2014
[6]杨炯诗文研究[D]. 张旭.河北大学 2013
[7]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D]. 韩达.北京大学 2013
[8]墓碑文学的叙事研究[D]. 彭玉姣.海南大学 2013
[9]柳宗元碑志文研究[D]. 靳月静.暨南大学 2012
[10]汉碑传记与正史传记比较研究[D]. 陈礼.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85007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碑志文的界定及文化背景
1.1 碑志文的文体含义界定
1.2 初唐的碑志文风尚
第二章 杨炯碑志文的内容和特色
2.1 杨炯碑志文的内容
2.1.1 杨炯碑志文的分类
2.1.2 碑志文的内容分析
2.2 杨炯的碑志文特色—“点鬼簿”
2.2.1 碑志文中的人物名字统计及原因
2.2.2 从“点鬼簿”分析杨炯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信仰
2.2.3 从修辞学角度来看杨炯的“点鬼”
第三章 杨炯与王勃的碑志文比较
3.1 王杨碑志文之异
3.1.1 写作对象
3.1.2 氏族详略
3.2 王杨碑志文之同
3.2.1 星象文化的融入
3.2.2 惯用事典、语言洗练
3.3 从王杨的碑志文看杨炯的争胜心理
第四章 杨炯碑志文的师承与革新
4.1 杨炯碑志文的师承
4.1.1 布局结构
4.1.2 人物品评标准
4.1.3 用典方式
4.2 杨炯碑志文的革新
4.2.1 不拘一格的铭词
4.2.2 真实情感的流露
第五章 杨炯碑志文的史料价值
5.1 杨炯的碑志文与其家世
5.2 杨炯碑志文对初唐社会政策的反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初盛唐碑志文创作的兴起及原因[J]. 徐海容.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1)
[2]儒佛道的融通——从碑志看唐代之文化精神[J]. 谢志勇. 宜春学院学报. 2016(02)
[3]碑志文体四类释名考证[J]. 马骁英,于景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4]唐墓志典故辨正举隅[J]. 罗顺,杨晨笛.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05)
[5]用典的修辞效果与心理基础探究[J]. 武晓平,贾欣欣. 才智. 2015(22)
[6]杨炯事迹三考[J]. 祝尚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7]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文学创作考论[J]. 王伟,孟子勋. 文艺评论. 2014(04)
[8]杨炯乃唐开国大将李靖弟婿考[J]. 祝尚书. 文献. 2013(06)
[9]蔡邕碑志文体刍议[J]. 张鹏飞.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10]论初唐碑志文的形成机制及历史演变[J]. 徐海容. 求索. 2013(03)
博士论文
[1]新出石刻与唐文创作研究[D]. 孟国栋.浙江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初唐四杰序文研究[D]. 李静.辽宁师范大学 2016
[2]归有光碑志文研究[D]. 付姝.扬州大学 2015
[3]汉唐碑文孝道思想研究[D]. 谷琼莉.湖南大学 2014
[4]唐代奉敕碑志研究[D]. 田宇.吉林大学 2014
[5]星象文化与唐诗[D]. 王政.辽宁大学 2014
[6]杨炯诗文研究[D]. 张旭.河北大学 2013
[7]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D]. 韩达.北京大学 2013
[8]墓碑文学的叙事研究[D]. 彭玉姣.海南大学 2013
[9]柳宗元碑志文研究[D]. 靳月静.暨南大学 2012
[10]汉碑传记与正史传记比较研究[D]. 陈礼.湖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85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8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