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五言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07:07
陆机是西晋太康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一生诗歌创作甚丰。相较于前代五言诗创作,陆机的五言诗无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有所拓展,为后世五言诗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以陆机的五言诗为文本,结合西晋时期天下初归一统的历史背景与追逐奢华的时代风气,对陆机五言诗的创作题材,艺术技巧以及所反映出的诗学理念进行细致探究,从而全面深入地揭示出陆机五言诗的创作风貌。本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四章,分别从四个方面对陆机五言诗进行考察。第一章对陆机五言诗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主要目的是辨析陆机五言诗的真伪,确定陆机五言诗的真实内容,并对陆机五言诗中可系年之作进行编年。第二章对陆机的创作思想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缘情而绮靡”、“袭故而弥新”和“暨音声之迭代”三个方面,通过诗歌的考察发现陆机的诗学主张在其五言诗中的反映。第三章是对陆机五言诗诗歌题材的分析,重点对其挽歌诗、赠答诗及行旅诗进行分析,发现陆机在五言诗诗歌题材方面的创作特点及其开拓性贡献。第四章则着重讨论陆机五言诗的艺术技巧,分析陆机五言诗在字词锤炼,修辞运用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对其五言诗中的意象使用技巧以及用典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力图更为...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陆机五言诗创作相关问题考辨
第一节 陆机存疑五言诗考辨
一、存疑五言诗作者考辨
二、存疑五言诗题目考辨
第二节 陆机部分五言诗系年
一、系年情况概述
二、具体可考诗篇系年情况
第二章 陆机的诗学主张与五言诗创作
第一节 “诗缘情而绮靡”的诗学主张及创作实践
一、“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及实践
二、“绮靡”理论的提出及实践
第二节 “袭故而弥新”的创作思想及实践
一、“袭故而弥新”理论的提出
二、“袭故而弥新”理论的实践
第三节 “暨音声之迭代”的声律观念及实践
一、“暨音声之迭代”理论的提出及评价
二、陆机五言诗中的声律实践
第三章 陆机五言诗的题材
第一节 挽歌诗
一、内容惊警,发人深省
二、有较为明确的等级观念
三、浓郁的忧生悲死意识
第二节 赠答诗
一、思想主题多样化
二、交际应酬淡化,个体抒情加强
第三节 行旅诗
一、开启行旅诗创作新篇章
二、强烈的人生感喟
三、意蕴深沉的士族意识
第四章 陆机五言诗的表现艺术
第一节 字词锤炼更为精巧
一、大量使用叠字
二、善于运用虚字
第二节 谋篇布局进一步工巧
一、层次的多样化
二、在诗中巧立警句
第三节 修辞技巧的巧妙运用
一、对偶的妙用
二、通感修辞手法的使用
第四节 意象使用技艺的娴熟
一、意象类别分析
二、意象作用论析
第五节 用典艺术的精妙
一、用典情况概述
二、用典方式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陆机《文赋》“浏亮”兼具声色二义说——兼论中国古代文论中“听声类形”的通感批评[J]. 陈松青.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3)
[2]论汉魏五言诗为两种不同的诗体[J]. 木斋. 中国韵文学刊. 2013(01)
[3]“二陆”的悲情与创作[J]. 刘跃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3)
[4]玄言诗赋的先行者:陆机[J]. 顾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5]“清”的一个解读视角——以魏晋新声与五言诗的关系为例[J]. 黄卓颖. 中国韵文学刊. 2010(04)
[6]陆机诗歌研究三题[J]. 刘运好,赵婧. 文学遗产. 2010(01)
[7]陆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 刘志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8]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J]. 孙明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9]论五言诗的起源——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差异说起[J]. 戴伟华.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10]论陆机诗歌的艺术[J]. 李秀花,孙志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博士论文
[1]文化批评视阈下的魏晋五言诗语体研究[D]. 杨群.江西师范大学 2015
[2]《陆机集》与陆机文学文献研究[D]. 陈淑娅.郑州大学 2015
[3]中古五言诗形式美学研究[D]. 李鹏飞.浙江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陆机作品用典研究[D]. 黄远明.福建师范大学 2015
[2]曹植、陆机生命意识比较研究[D]. 王文鸿.山东大学 2014
[3]五言之冠冕 文词之命世[D]. 章敏.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 王洪军.青海师范大学 2010
[5]陆机诗赋研究[D]. 张立海.陕西师范大学 2008
[6]陆机谢朓行旅诗比较研究[D]. 廖甜添.河北大学 2007
[7]阮籍、陆机诗歌死亡意识之比较[D]. 曹春茹.延边大学 2007
[8]陆机诗文的生命意识[D]. 王力.河北大学 2005
[9]论陆机的诗歌及其评价[D]. 万志.安徽师范大学 2004
[10]陆机《文赋》的文学观在其诗歌创作中的反映[D]. 郭丽平.福建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86562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陆机五言诗创作相关问题考辨
第一节 陆机存疑五言诗考辨
一、存疑五言诗作者考辨
二、存疑五言诗题目考辨
第二节 陆机部分五言诗系年
一、系年情况概述
二、具体可考诗篇系年情况
第二章 陆机的诗学主张与五言诗创作
第一节 “诗缘情而绮靡”的诗学主张及创作实践
一、“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及实践
二、“绮靡”理论的提出及实践
第二节 “袭故而弥新”的创作思想及实践
一、“袭故而弥新”理论的提出
二、“袭故而弥新”理论的实践
第三节 “暨音声之迭代”的声律观念及实践
一、“暨音声之迭代”理论的提出及评价
二、陆机五言诗中的声律实践
第三章 陆机五言诗的题材
第一节 挽歌诗
一、内容惊警,发人深省
二、有较为明确的等级观念
三、浓郁的忧生悲死意识
第二节 赠答诗
一、思想主题多样化
二、交际应酬淡化,个体抒情加强
第三节 行旅诗
一、开启行旅诗创作新篇章
二、强烈的人生感喟
三、意蕴深沉的士族意识
第四章 陆机五言诗的表现艺术
第一节 字词锤炼更为精巧
一、大量使用叠字
二、善于运用虚字
第二节 谋篇布局进一步工巧
一、层次的多样化
二、在诗中巧立警句
第三节 修辞技巧的巧妙运用
一、对偶的妙用
二、通感修辞手法的使用
第四节 意象使用技艺的娴熟
一、意象类别分析
二、意象作用论析
第五节 用典艺术的精妙
一、用典情况概述
二、用典方式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陆机《文赋》“浏亮”兼具声色二义说——兼论中国古代文论中“听声类形”的通感批评[J]. 陈松青.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3)
[2]论汉魏五言诗为两种不同的诗体[J]. 木斋. 中国韵文学刊. 2013(01)
[3]“二陆”的悲情与创作[J]. 刘跃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3)
[4]玄言诗赋的先行者:陆机[J]. 顾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5]“清”的一个解读视角——以魏晋新声与五言诗的关系为例[J]. 黄卓颖. 中国韵文学刊. 2010(04)
[6]陆机诗歌研究三题[J]. 刘运好,赵婧. 文学遗产. 2010(01)
[7]陆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 刘志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8]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J]. 孙明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9]论五言诗的起源——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差异说起[J]. 戴伟华.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10]论陆机诗歌的艺术[J]. 李秀花,孙志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博士论文
[1]文化批评视阈下的魏晋五言诗语体研究[D]. 杨群.江西师范大学 2015
[2]《陆机集》与陆机文学文献研究[D]. 陈淑娅.郑州大学 2015
[3]中古五言诗形式美学研究[D]. 李鹏飞.浙江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陆机作品用典研究[D]. 黄远明.福建师范大学 2015
[2]曹植、陆机生命意识比较研究[D]. 王文鸿.山东大学 2014
[3]五言之冠冕 文词之命世[D]. 章敏.陕西师范大学 2011
[4]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 王洪军.青海师范大学 2010
[5]陆机诗赋研究[D]. 张立海.陕西师范大学 2008
[6]陆机谢朓行旅诗比较研究[D]. 廖甜添.河北大学 2007
[7]阮籍、陆机诗歌死亡意识之比较[D]. 曹春茹.延边大学 2007
[8]陆机诗文的生命意识[D]. 王力.河北大学 2005
[9]论陆机的诗歌及其评价[D]. 万志.安徽师范大学 2004
[10]陆机《文赋》的文学观在其诗歌创作中的反映[D]. 郭丽平.福建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2986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86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