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0 05:24
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王昌龄及其诗歌的研究一直是较受关注的领域。但大多数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王昌龄其人及其诗歌本身,还没有跳出传统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的二维研究模式。因此,王昌龄这样的盛唐名家研究要想走向深入,就需要有更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更先进的研究方法。故本文尝试在系统整理王昌龄研究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对王昌龄诗歌在唐代的即时传播和后续传播、唐人选唐诗中的选录、唐人在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追摹、仿效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将以诗评家、诗选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和以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结合起来,意在全面构建王昌龄诗歌唐代传播和接受史。既注重王昌龄诗歌在唐代多样化传播方式的考察,又侧重从唐代不同阶段经典的诗选、诗评中勾勒王昌龄诗歌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轨迹,总结其间的接受规律并探究其深层的政治文化原因,以期为当代王昌龄诗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历史借鉴。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相关研究现状、论文写作的意义、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对唐代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时代环境进行概述。主体部分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重点阐述王昌龄诗歌以单篇文本形态的即时传播,主要有三大主要方式,...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王诗传播接受史研究综述
三、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
四、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五、唐代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时代背景概述
第一章 王诗以单篇文本形态的即时传播
第一节 友朋之间的交游赋咏
一、送别赠答诗及双向互动效应
二、题壁诗及多向发散型效应
三、干谒诗及“意见领袖”效应
四、宴游同赋诗及多向互动效应
第二节 梨园弟子的合乐演唱
一、唐代歌唱七绝的诗乐传统
二、“旗亭画壁”与王昌龄七绝的音乐传播
第三节 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江宁诗会
一、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诗格》在国内外的传播
二、《琉璃堂墨客图》和以王昌龄为中心的江宁诗会
第四节 单篇文本形态的传播效应及传播时空分布分析
一、单篇文本形态的传播效应分析
二、单篇文本形态的历时传播与空间分布
第二章 王诗以诗文集本形态的后续传播
第一节 王诗别集的编订和传播
一、王诗别集在国内的传播
二、王诗别集在国外的传播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的选录和传播
一、唐人选唐诗兴起原因及传播效应分析
二、唐人选唐诗与王昌龄诗歌的传播
第三章 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及其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诗歌的“第一读者”
一、“克嗣风骨”“中心高作”:对王昌龄振兴盛唐风骨的标举
二、“王稍声峻”“惊耳骇目”:对王昌龄诗歌艺术特征的体认
三、“再历遐荒”“知音叹惜”:对王昌龄晚年遭际寄予的同情
四、“第一读者”“第二读者”:声律风骨兼备审美范型的接受史意义
第二节 《国秀集》:对王昌龄五古价值的进一步体认
一、《国秀集》的诗美理想和选诗倾向
二、《国秀集》评选标准和实际选录的疏离
第三节 中唐三大选本选诗倾向和王昌龄诗歌接受的“由显到隐”
第四节 晚唐五代诗学旨趣的转变和王昌龄诗歌接受的分野
一、“不在马上在闺房”:晚唐五代诗学旨趣的转变
二、《又玄》《才调》:精工流丽和情致风韵的诗学旨归
三 、《唐诗类选》:掷地金声和饶有风骨的盛唐遗音
第五节 唐人选唐诗选录王昌龄诗歌的接受史意义
一、唐人选唐诗选王诗整体趋势及原因探析
二、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名篇和诗名的构建
三、唐人选唐诗对王诗后世接受的规范意义
第四章 唐人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唐人创作上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四大方式
一、袭字句
二、学句法
三、用句意
四、效体式
第二节 唐人创作上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典型个案分析
一、“去龙标不远”:李益摹其风神
二、“升江宁之堂”:张仲素得其遗响
第三节 王昌龄诗歌对晚唐五代词体创作的影响
一、唐代歌诗向词体的转变及王昌龄诗歌的合乐性
二、王昌龄诗歌词化特征的萌芽和对唐五代词体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2988463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王诗传播接受史研究综述
三、本文写作的目的及意义
四、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五、唐代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时代背景概述
第一章 王诗以单篇文本形态的即时传播
第一节 友朋之间的交游赋咏
一、送别赠答诗及双向互动效应
二、题壁诗及多向发散型效应
三、干谒诗及“意见领袖”效应
四、宴游同赋诗及多向互动效应
第二节 梨园弟子的合乐演唱
一、唐代歌唱七绝的诗乐传统
二、“旗亭画壁”与王昌龄七绝的音乐传播
第三节 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江宁诗会
一、江宁任上的教学口授和《诗格》在国内外的传播
二、《琉璃堂墨客图》和以王昌龄为中心的江宁诗会
第四节 单篇文本形态的传播效应及传播时空分布分析
一、单篇文本形态的传播效应分析
二、单篇文本形态的历时传播与空间分布
第二章 王诗以诗文集本形态的后续传播
第一节 王诗别集的编订和传播
一、王诗别集在国内的传播
二、王诗别集在国外的传播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的选录和传播
一、唐人选唐诗兴起原因及传播效应分析
二、唐人选唐诗与王昌龄诗歌的传播
第三章 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及其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诗歌的“第一读者”
一、“克嗣风骨”“中心高作”:对王昌龄振兴盛唐风骨的标举
二、“王稍声峻”“惊耳骇目”:对王昌龄诗歌艺术特征的体认
三、“再历遐荒”“知音叹惜”:对王昌龄晚年遭际寄予的同情
四、“第一读者”“第二读者”:声律风骨兼备审美范型的接受史意义
第二节 《国秀集》:对王昌龄五古价值的进一步体认
一、《国秀集》的诗美理想和选诗倾向
二、《国秀集》评选标准和实际选录的疏离
第三节 中唐三大选本选诗倾向和王昌龄诗歌接受的“由显到隐”
第四节 晚唐五代诗学旨趣的转变和王昌龄诗歌接受的分野
一、“不在马上在闺房”:晚唐五代诗学旨趣的转变
二、《又玄》《才调》:精工流丽和情致风韵的诗学旨归
三 、《唐诗类选》:掷地金声和饶有风骨的盛唐遗音
第五节 唐人选唐诗选录王昌龄诗歌的接受史意义
一、唐人选唐诗选王诗整体趋势及原因探析
二、唐人选唐诗对王昌龄名篇和诗名的构建
三、唐人选唐诗对王诗后世接受的规范意义
第四章 唐人创作上对王昌龄诗歌的接受
第一节 唐人创作上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四大方式
一、袭字句
二、学句法
三、用句意
四、效体式
第二节 唐人创作上接受王昌龄诗歌的典型个案分析
一、“去龙标不远”:李益摹其风神
二、“升江宁之堂”:张仲素得其遗响
第三节 王昌龄诗歌对晚唐五代词体创作的影响
一、唐代歌诗向词体的转变及王昌龄诗歌的合乐性
二、王昌龄诗歌词化特征的萌芽和对唐五代词体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2988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8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