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清代蒙古族诗人法式善古体诗用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15:24
  法式善是成就较为显著的蒙古族诗人,现存诗歌数量达3000余首之多,其中古体诗848首。本文通过对其848首古体诗韵脚音韵地位进行填写,并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计算,最终把各韵划分为20韵部,同时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两韵书比对,以期归纳语音发展规律及其近代语音面貌。研究发现大部分用韵原则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用韵传统,出于古体诗的原因,其中不乏借韵、出韵、换韵现象,这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用韵习惯、方音以及时音有关。阴声韵特点:鱼模分韵,分化为姑苏、居鱼二部,且与尤侯部混押。中古见系二等开口韵变齐齿呼,齐韵从蟹摄已基本进入止摄,萧豪部体现了洪音与细音的对立。阳声韵特点:-n与-m二韵尾韵字、山与臻二摄韵字、梗与曾二摄韵字均出现混押情形。深摄并入-n尾较咸摄慢,寒山与桓欢有合流趋势,耕、庚二韵与唐、阳二韵混押,[?]与[m]二韵尾偶有混押。元韵虽属真文部,但有走向寒先部的趋势,东钟部三等韵字韵头[i]趋于无存。入声韵特点:法式善古体诗中仍旧存有入声韵,入声韵三尾韵字均有混押,且留存较多的为-k、-t二尾韵字,-p尾韵虽有留存,却是最先开始消失的入声韵尾。入、阴两声韵的混押,是对入声韵趋于消失这一语音... 

【文章来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意义
    (二)研究对象
        1.法式善生平及作品简介
        2.法式善古体诗材料、版本
        3.法式善古体诗韵字、韵段、韵例判断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法式善古体诗韵部研究
    (一)阴声韵各部
    (二)阳声韵各部
    (三)入声韵各部
    (四)阴阳入相押
    (五)小结
二、法式善古体诗用韵特点
    (一)韵母特点
    (二)声调特点
    (三)小结
三、法式善古体诗与元明韵书用韵比较
    (一)与《中原音韵》比较
    (二)与《洪武正韵》比较
    (三)小结
四、法式善古体诗韵谱
    (一)法式善古体诗韵谱说明
    (二)法式善古体诗韵谱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原》《洪武》和当代方言中的见开二——北京话溯源之一瞥[J]. 王洪君.  方言. 2017(02)
[2]元代少数民族汉文古体诗用韵特点研究[J]. 王冲.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7(03)
[3]元代蒙古族诗人近体诗的用韵特点[J]. 王冲,姜炫先.  汉字文化. 2016(03)
[4]古诗词曲用韵研究四题[J]. 冯蒸,牛倩.  汉字文化. 2015(05)
[5]元代畏兀儿族作家汉文诗歌的用韵研究[J]. 王冲,王静.  语文学刊. 2014(19)
[6]《正字通》歌戈韵混并和明清江淮官话[J]. 熊燕.  中国语文. 2014(04)
[7]法式善家世考[J]. 杨勇军.  民族文学研究. 2013 (04)
[8]明清山东韵书所见《中原音韵》“支思”、“齐微”韵字[J]. 谢维维.  古汉语研究. 2013(02)
[9]陈第古体诗用韵特征分析[J]. 练怡.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6)
[10]《〈圆音正考〉注说》指瑕[J]. 史震己,史冬梅.  语言研究. 2011(04)

博士论文
[1]明清河北方言语音研究[D]. 韩晓云.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 秦曰龙.吉林大学 2011
[3]法式善研究[D]. 刘青山.上海大学 2011
[4]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D]. 邹德文.吉林大学 2009
[5]《全清散曲》用韵研究[D]. 许颖颖.福建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元代回回族诗人汉文诗歌用韵研究[D]. 魏文静.内蒙古大学 2018
[2]马祖常诗歌用韵研究[D]. 王静.内蒙古大学 2017
[3]张问陶诗歌用韵研究[D]. 杜爱玲.西南大学 2016
[4]山东三大官话与北京官话的音韵比较[D]. 张春霞.南京师范大学 2013
[5]《洪武正韵》韵类考[D]. 李雪.华中科技大学 2005
[6]方回诗歌用韵研究[D]. 李颖.山东师范大学 2003
[7]明清漳州诗人古体诗用韵研究[D]. 黄文川.福建师范大学 2001
[8]《洪武正韵》研究[D]. 王宝红.陕西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001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01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3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