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现代小说中的“丑”之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0 16:01
文学终究是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人们一直把文学创作中对美的需求与追求视为如同’爱’一般的’永恒的主题’。但美学普遍被理解为正如文字所示的’美’,即与美相关的理论上的学问。"美"是美丽的象征,它的内涵一直是固定不变的。然而,文学中所表现出的’丑’是有意识的,它也被认可为’美’,与’美’有着同等资格。换言之,’丑’融入到’美’中,其地位也在不断地得到提升。’丑’是对人本质力量的歪曲、诡异、畸形的表现,它存在于事物中,与’美’的比较、相争中存续并发展。1920年是韩国近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旺盛期。如果说,之前的小说注重民族或国家,那么1920年以后的小说便更加凸显出即使在日本帝国主义强占的特殊时期,也重视个人生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社会趋向。当时创作的小说不仅有"美"的概念,还包括了"丑"的概念,阐明了美意识。纵观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值得把’美’与’丑’一并考虑,因为"丑"是殖民地突出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且从那时候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加以形象化地展现在小说中了。本文重点分析1920年罗稻香的《哑巴三龙》、李孝石的《荞麦花开时》、金东仁的《狂炎奏鸣曲》等作品中主人公的"丑...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本文编号:3027623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本文编号:3027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2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