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汇报·笔会》(1979.1-1982.12)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6 08:54
副刊是中国独有的报纸形态,《文汇报·笔会》副刊是中国现存发展时间最长的副刊之一,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全部历史,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中国文学的大转折时期,1979年到1982年间的《笔会》所刊载的作品,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成果和文学转型的艰难过程,研究《笔会》对于重新关照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对《笔会》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笔会》的创刊历史到新时期的改革,阐述《笔会》曲折的办刊历程;第二部分从政治倾向、杂文传统、学术气息三方面分析转折初期《笔会》的刊文特色;第三部分从新人新作、老作家的创作、读者这三方面探究《笔会》在转折期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第四部分从文化品位、编辑方针、文学性与趣味性并重这几方面阐释《笔会》新时期的文学立场。本文选取《笔会》从1979年到1982年间刊载的作品为对象,间或涉及1976年到1979年间对《笔会》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考察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其刊文来看,《笔会》在转折时期所刊载作品,可以作为一条文学脉络进行考察,在重大关节点上《笔会》所展现出的特色和风格,足可以在文...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CT
绪论
一、副刊的概念及现状
二、研究缘起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1956年10月《笔会》复刊后的研究
(二)从媒体角度和传播学角度来进行《笔会》研究
(三)《笔会》的回忆性文章、杂忆、报道、访谈以及访谈录等
第一章 曲折的办刊历程
一、历史风云中的艰难成长
二、艰辛的改革之路
第二章 转折初期的刊文特色
一、与政治紧密契合的创作倾向
二、重视杂文的创作传统
三、学术气息浓郁的文化场域
(一)鼓励学术探讨
(二)开设专栏,进行知识传授
第三章 转折期对文学的推动
一、培育新人新作产生
二、鼓励老作家创作
三、重塑读者对文学的信念
第四章 新时期的文学立场
一、高端的文化品位
二、独特的编辑方针
三、文学性与趣味性并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媒介互动格局中的文学期刊[J].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1)
[2]“十七年”文学报刊研究的方法论反思[J]. 张均. 文艺研究. 2013(07)
[3]浅析《文汇报》1956年复刊初期《笔会》的特色[J]. 许婧. 新闻世界. 2011(12)
[4]文学副刊依然肩负重大历史使命[J]. 郑丽. 青年记者. 2011(32)
[5]寻找文学与历史对话的场域——试论1949—1966年的文艺报刊研究[J]. 龚奎林. 甘肃社会科学. 2009(06)
[6]倾斜的文学场——施蛰存与1957年《文汇报》[J]. 刘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7]报纸副刊的困境与出路[J]. 王超群. 青年记者. 2008(15)
[8]《伤痕》得以问世的几个特别的因缘[J]. 卢新华. 天涯. 2008(03)
[9]从民族苦难的记忆到城市文脉的性格——《文汇报·笔会》的精神旅程[J]. 王泠一. 新闻记者. 2007(03)
[10]浅论近年来文艺副刊文体、语言风格的变化——以《羊城晚报》、《文汇报》为研究主线[J]. 林美侬.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博士论文
[1]“孤岛”时期的《文汇报》研究[D]. 周立华.厦门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报纸副刊的文化价值[D]. 侯璐.暨南大学 2012
[2]《文汇报·笔会》(1956.10-1957.6)研究[D]. 杨霞.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坚守传媒的文化高地[D]. 马明明.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52357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CT
绪论
一、副刊的概念及现状
二、研究缘起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1956年10月《笔会》复刊后的研究
(二)从媒体角度和传播学角度来进行《笔会》研究
(三)《笔会》的回忆性文章、杂忆、报道、访谈以及访谈录等
第一章 曲折的办刊历程
一、历史风云中的艰难成长
二、艰辛的改革之路
第二章 转折初期的刊文特色
一、与政治紧密契合的创作倾向
二、重视杂文的创作传统
三、学术气息浓郁的文化场域
(一)鼓励学术探讨
(二)开设专栏,进行知识传授
第三章 转折期对文学的推动
一、培育新人新作产生
二、鼓励老作家创作
三、重塑读者对文学的信念
第四章 新时期的文学立场
一、高端的文化品位
二、独特的编辑方针
三、文学性与趣味性并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媒介互动格局中的文学期刊[J].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1)
[2]“十七年”文学报刊研究的方法论反思[J]. 张均. 文艺研究. 2013(07)
[3]浅析《文汇报》1956年复刊初期《笔会》的特色[J]. 许婧. 新闻世界. 2011(12)
[4]文学副刊依然肩负重大历史使命[J]. 郑丽. 青年记者. 2011(32)
[5]寻找文学与历史对话的场域——试论1949—1966年的文艺报刊研究[J]. 龚奎林. 甘肃社会科学. 2009(06)
[6]倾斜的文学场——施蛰存与1957年《文汇报》[J]. 刘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7]报纸副刊的困境与出路[J]. 王超群. 青年记者. 2008(15)
[8]《伤痕》得以问世的几个特别的因缘[J]. 卢新华. 天涯. 2008(03)
[9]从民族苦难的记忆到城市文脉的性格——《文汇报·笔会》的精神旅程[J]. 王泠一. 新闻记者. 2007(03)
[10]浅论近年来文艺副刊文体、语言风格的变化——以《羊城晚报》、《文汇报》为研究主线[J]. 林美侬.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博士论文
[1]“孤岛”时期的《文汇报》研究[D]. 周立华.厦门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报纸副刊的文化价值[D]. 侯璐.暨南大学 2012
[2]《文汇报·笔会》(1956.10-1957.6)研究[D]. 杨霞.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坚守传媒的文化高地[D]. 马明明.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52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5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