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1-03-11 06:33
林语堂自称是个“一捆矛盾”的人物,其亦孔亦耶的人生信仰,亦中亦西的创作风格也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显得与众不同。林语堂拥有小说、散文、词典编纂、文学研究等多重笔墨,其小说创作格外引人瞩目:他一生一共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唐人街》《奇岛》《红牡丹》《赖柏英》七部长篇小说,自信“有雄心让小说流传后世”;他因《京华烟云》创作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京华烟云》还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经典。林语堂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数位富有文化象征意味的“圆形”女性形象,其中以“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姚木兰、彭丹妮、杜柔安为代表,她们不仅蕴含了林语堂的文化和人生理想,是林语堂传播儒释道思想的载体,更是他向西方介绍和重塑中国形象的审美创造:《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既是道家的女儿也是儒家的儿媳妇,是林语堂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风声鹤唳》中的彭丹妮从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到受佛禅思想影响并投身抗战,在服务众生的过程中变为别人眼中的“观音姐姐”;《朱门》中的杜柔安既有东方女性忍耐、温柔的美德,又有西方女性的独立精神。这三位女性形象是林语堂讲述中国故事的代言人...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的三位女主人公
第一节 道家文化影响下的姚木兰
第二节 佛禅文化影响下的彭丹妮
第三节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杜柔安
第二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女性塑造的文化意图
第一节 传播中国文化
第二节 启迪女性意识
第三节 宣扬自我独立
第三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塑造女性形象的技巧
第一节 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第二节 通过不断变化的叙事视角塑造圆形人物
第三节 通过悲喜冲突的情节起伏凸显人物命运
第四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女性形象溯源
第一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一:母亲与家人
第二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二:妻子与情人
第三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三:传统文学女性形象的转型
第四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四:西方文学作品形象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旧瓶装新酒——从《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看林语堂的女性观[J]. 张晋霞. 文化学刊. 2017(11)
[2]论林语堂小说的行踪叙事[J]. 肖百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3]吾国吾民,斯文在兹——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意图论[J]. 李钧. 都市文化研究. 2014(02)
[4]论林语堂女子镜像的男性视阈与男人命名[J]. 吴毓鸣.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0(05)
[5]林语堂与道家文化精神[J]. 王兆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6]妻子与姬妾——《林语堂三部曲》人物论之二[J]. 朱东宇. 学术交流. 1998(02)
[7]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J]. 王兆胜. 社会科学战线. 1998(01)
[8]林语堂小说论[J]. 孙凯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01)
[9]论林语堂的文化涵养与文化家庭小说[J]. 朱东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04)
[10]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J]. 朱东宇. 大庆社会科学. 1997(05)
博士论文
[1]林语堂的认同危机与文化选择[D]. 李立平.南京大学 2012
[2]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 冯智强.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D]. 施萍.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道家文化影响下的姚木兰形象塑造[D]. 李强.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及其文学阐释[D]. 戴阿峰.西北师范大学 2012
[3]文化. 人物. 叙事[D]. 刘亚丽.河南大学 2012
[4]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女性[D]. 丁晓敏.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5]论林语堂的女性形象[D]. 李尤娜.四川师范大学 2009
[6]异彩纷呈的女性世界: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女性观[D]. 万里云.厦门大学 2008
[7]出入中西写红妆[D]. 严小红.华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76025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的三位女主人公
第一节 道家文化影响下的姚木兰
第二节 佛禅文化影响下的彭丹妮
第三节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杜柔安
第二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女性塑造的文化意图
第一节 传播中国文化
第二节 启迪女性意识
第三节 宣扬自我独立
第三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塑造女性形象的技巧
第一节 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第二节 通过不断变化的叙事视角塑造圆形人物
第三节 通过悲喜冲突的情节起伏凸显人物命运
第四章 “林语堂三部曲”中女性形象溯源
第一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一:母亲与家人
第二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二:妻子与情人
第三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三:传统文学女性形象的转型
第四节 女性形象溯源之四:西方文学作品形象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旧瓶装新酒——从《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看林语堂的女性观[J]. 张晋霞. 文化学刊. 2017(11)
[2]论林语堂小说的行踪叙事[J]. 肖百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3]吾国吾民,斯文在兹——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意图论[J]. 李钧. 都市文化研究. 2014(02)
[4]论林语堂女子镜像的男性视阈与男人命名[J]. 吴毓鸣.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0(05)
[5]林语堂与道家文化精神[J]. 王兆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6]妻子与姬妾——《林语堂三部曲》人物论之二[J]. 朱东宇. 学术交流. 1998(02)
[7]论林语堂的女性崇拜思想[J]. 王兆胜. 社会科学战线. 1998(01)
[8]林语堂小说论[J]. 孙凯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01)
[9]论林语堂的文化涵养与文化家庭小说[J]. 朱东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04)
[10]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J]. 朱东宇. 大庆社会科学. 1997(05)
博士论文
[1]林语堂的认同危机与文化选择[D]. 李立平.南京大学 2012
[2]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 冯智强.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D]. 施萍.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道家文化影响下的姚木兰形象塑造[D]. 李强.河北师范大学 2016
[2]论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及其文学阐释[D]. 戴阿峰.西北师范大学 2012
[3]文化. 人物. 叙事[D]. 刘亚丽.河南大学 2012
[4]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女性[D]. 丁晓敏.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5]论林语堂的女性形象[D]. 李尤娜.四川师范大学 2009
[6]异彩纷呈的女性世界: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女性观[D]. 万里云.厦门大学 2008
[7]出入中西写红妆[D]. 严小红.华侨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76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76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