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中国古代小说中侠女形象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2 14:31
  侠女形象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种特殊的类型,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章选取中国古代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对侠女形象进行分析,从文本中梳理出侠女形象在不同时期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形象特征与思想内涵,进而系统的分析侠女形象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发展演变,并揭示出侠女形象演变的部分原因。论文绪论部分概述学界对中国古代小说中侠女形象的研究现状,对侠女形象进行概念界定,认为侠女形象经历了由“侠”到“女侠”再到“侠女”的文化书写语境,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凭借自身能力行侠仗义的女性。第二部分分析侠女形象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小说中的具体特征,唐代小说中的侠女形象为后世小说中的侠女形象奠定了基本的特征类型,展现出积极有为、健康昂扬的精神风貌,作者更重视对侠女形象“侠”的表现,在思想上更具精神超越性;宋元小说中的侠女形象类型特征更多元,思想内涵贴近现实,表现出隐忍顾虑、谨守礼教的精神风貌;明清小说中的侠女形象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中均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突出特征表现为行侠目的复杂、武艺高超武技多样、情感丰富女性特质突出,呈现出情礼两兼、家国为重的精神风貌。第三部分分析中国古代小说中侠女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 

【文章来源】:新疆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2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侠女形象
    2.1 中国古代小说中侠女形象溯源
    2.2 唐代小说中的侠女形象
    2.3 宋元小说中的侠女形象
    2.4 明清小说中的侠女形象
3 中国古代小说中侠女形象的演变
    3.1 侠女形象特征的演变
        3.1.1 从单一类型到多重复合类型
        3.1.2 从归隐遁世到融入现实
    3.2 侠女精神内涵的演变
        3.2.1 为己-为家-为国
        3.2.2 从自由独立到束缚禁锢
    3.3 侠女爱情观与贞节观的变化
        3.3.1 爱情观:忽视-被动-主动
        3.3.2 贞节观:缘情-尊礼-情礼两兼
4 中国古代小说中侠女形象演变的原因
    4.1 小说创作观念与小说文体
    4.2 作者创作与读者接受心理
    4.3 民间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
    4.4 审美风尚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唐小说女侠形象塑造中的佛道文化渗透[J]. 方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2]中国侠义小说中女侠形象的演变[J]. 冯延燕.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1(10)
[3]清代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兴盛的原因探微[J]. 罗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4]浅析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女侠身份命运的继承与变化[J]. 刘漪澜.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02)
[5]论《儿女英雄传》的侠女形象及其意义[J]. 王昕.  中国文化研究. 2010(01)
[6]论明清小说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的关系——以识语、凡例作为考察中心[J]. 程国赋,蔡亚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7]性别视角:清代侠义小说的新景观[J]. 王昕.  求是学刊. 2010(01)
[8]从文言到白话:论小说文体对人物叙事的影响——以侠女形象的演化为例[J]. 王昕.  社会科学辑刊. 2010(01)
[9]明清通俗小说读者研究的世纪考察[J]. 蔡亚平,程国赋.  明清小说研究. 2009(04)
[10]古代文言武侠小说中女侠形象的演变历程[J]. 罗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硕士论文
[1]唐宋小说女侠形象的比较研究[D]. 崔丹.陕西师范大学 2014
[2]明清小说女英雄形象的演变[D]. 吴小然.陕西理工学院 2014
[3]清代白话小说女侠形象分析[D]. 孟赟.福建师范大学 2014
[4]唐人传奇女侠形象研究[D]. 张晓颖.辽宁大学 2012
[5]晚清侠义小说女性形象研究[D]. 张晓培.济南大学 2010
[6]清代文言武侠小说研究[D]. 袁军.苏州大学 2009
[7]论明末清初小说中的侠女形象[D]. 张艳艳.陕西师范大学 2008
[8]清代文言小说“侠妓”研究[D]. 符麗平.四川师范大学 2006
[9]唐代小说侠女形象在后代小说戏曲中的衍变[D]. 陆学莉.安徽大学 2005
[10]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D]. 邹越.南昌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78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78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1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