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从“表达思想”到“表现个性”——中国现代文体观演变与现代文学的阶段性诉求

发布时间:2021-03-23 21:06
  原指"文章整体存在"的古代汉语"文体"概念,在日本17世纪至近代的文化语境中,先后发生了两次由表示文章本体("体")到表示语言形式符号("用")的语义转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语言形式"为实质内涵的日本近代文体观被引入中国,契合了同样以语言变革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现代文学改良运动的整体文化情势。受日本近代文体观与西方文类学(Genology)、语体学(Stylistics)的双重影响,中国现代学界一方面将传统文类之"体"理解为文学作品的一般形式,同时又继续以"文体"译Style,表示文章中与思想情感相对的具体语言形式。就对应于西方Style的"文体"概念(具有不同特征的语言形式)而言,其内涵的分阶段呈现集中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诉求。在白话文学草创阶段,人们更关心文体表达思想情感的基本功能,因此突出其"语言形式"这层内涵。当现代文学渐臻成熟,便进而要求文体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还应表现作家的个性特征,因此"文体"概念的另一层内涵,即通过"语言形式"所表现的"作者个性特征",得到作家和批评家的自觉关注。认识中国现代文体观的这一内在转变,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开启新的思路。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文章目录】:
一、日本近代“文体”观的输入与梁启超的“新文体”
二、作为语体的“文体”与白话国语的推行
三、作为“风格”的文体与现代白话文学的成熟
四、日式“文体”二分释义模式的接受及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文章整体”到“语言形式”——中国古代文体观的日本接受及语义转化[J]. 姚爱斌.  文学评论. 2020(03)
[2]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J]. 姚爱斌.  文学评论. 2006(06)



本文编号:3096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96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3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