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与奖项 ——论当代批评视野中的迟子建创作
发布时间:2021-04-04 05:44
黑龙江的女作家迟子建在新时期以来逐渐成为当代文坛上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初登上文坛就以其作品的“清纯之美”给中国的当代文学带来一股全新的陌生化体验。但是在80年代中期依始,评论界却表现出对于迟子建的创作现象研究的缺失、缺少评论和关注,这种冷漠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期。直到2008年后,对于迟子建的研究终于迎来了繁荣期,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说这种关注的焦点在于2008年迟子建凭《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文学奖项不仅本身于作家作品是一种“象征资本”,它已经逐渐引领当代文学场中的新接受。对于批评界而言,对作家作品的关注点并非是文学的本身,而是依靠外界舆论甚至媒体的力量,由于获奖而去关注使批评界失去了独立的自我意识,这反映出当代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因此,本文主要从迟子建获得文学奖项前后批评界对她的关注情况入手。探讨一系列文学奖项的发生对于迟子建本身创作的影响,以及批评界依据这种奖项的获得者而展开的变化着的批评态度。从更深层角度讲,这种变化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于批评者本身的看法或观点变化,而是文学奖项引领着批评界的关注点和关注方式的转变。反过来,文学奖项本身也被作为一种...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迟子建的研究现状
(一)主题研究
(二)艺术特色研究
(三)文化角度的研究
二、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批评界对迟子建创作的前后批评声音的转变
一、从过于温情的叙述到苦难中的温暖
二、从儿童眼中的童话世界到东北地域文化的代表
三、从对自然的怀想依恋到诗意家园的永恒守护
四、从笔法稚嫩的批评声音到走进文学史的定位
小结
第二章 茅盾文学奖前后有关迟子建批评的冷与热
一、多产的作家与冷淡的评论界关注
二、“茅奖”后对迟子建的泛化批评
(一)被引领的受众声音
(二)批评界的声音:平静到爆发背后的隐形规则
三、“冷”与“热”中的批评困境
(一)衰退的批评功能
(二)批评主体的局限
(三)转向商品化方向的批评
小结
第三章 文学奖项作用与反作用的张力
一、《额尔古纳河右岸》引爆的对迟子建的热评
(一)批评界“象征资本”转型为“市场资本”的过程
(二)作家与读者的双重维度期待
二、从茅盾文学奖看当代文学奖项
(一)茅盾文学奖的尴尬处境
(二)处于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当代奖项
(三)对文学评奖的标准反思
三、文学奖项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一)文学奖项对文学创作的示范作用
(二)文学奖项对主流文学的促进作用
(三)文学奖项价值立场的局限性
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一、理论著作类文献
二、论文类文献
附录
一、迟子建创作年表
(一)短篇小说
(二)中篇小说
(三)长篇小说
二、迟子建获得的奖项
三、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予《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颁奖词
四、迟子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感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迟子建小说的萨满文化因素——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J]. 修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7)
[2]死亡:在残酷与静美的比照中——萧红、迟子建死亡书写比较研究[J]. 马宇飞. 文艺评论. 2013(05)
[3]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及其意义[J]. 王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4]故乡的两极:现代女性作家的乡土想像[J]. 李婧. 江苏社会科学. 2012(06)
[5]苦难中的温情叙述——以迟子建《北极村童话》等小说为考察对象[J]. 王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6]迟子建的艺术观[J]. 史玉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7]向死而生的人性之美——评迟子建新作《白雪乌鸦》[J]. 刘欣. 小说评论. 2011(06)
[8]黑土地上的温情与韧性——北大荒女性写作论[J]. 李雪. 文艺评论. 2011(11)
[9]道家自然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J]. 彭继媛. 中国文学研究. 2011(04)
[10]冷酷岁月的温情抵抗——迟子建“文革”小说的诗意赏析[J]. 潘珣. 南方文坛. 2011(03)
硕士论文
[1]论迟子建的创作与萨满教文化[D]. 于敏.兰州大学 2006
[2]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与美学特色[D]. 徐子茗.东北师范大学 2005
[3]芳草在沼泽中—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古典主义倾向[D]. 夏青.山东大学 2005
[4]迟子建小说的传统文化内涵研究[D]. 赵俊霞.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17839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迟子建的研究现状
(一)主题研究
(二)艺术特色研究
(三)文化角度的研究
二、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批评界对迟子建创作的前后批评声音的转变
一、从过于温情的叙述到苦难中的温暖
二、从儿童眼中的童话世界到东北地域文化的代表
三、从对自然的怀想依恋到诗意家园的永恒守护
四、从笔法稚嫩的批评声音到走进文学史的定位
小结
第二章 茅盾文学奖前后有关迟子建批评的冷与热
一、多产的作家与冷淡的评论界关注
二、“茅奖”后对迟子建的泛化批评
(一)被引领的受众声音
(二)批评界的声音:平静到爆发背后的隐形规则
三、“冷”与“热”中的批评困境
(一)衰退的批评功能
(二)批评主体的局限
(三)转向商品化方向的批评
小结
第三章 文学奖项作用与反作用的张力
一、《额尔古纳河右岸》引爆的对迟子建的热评
(一)批评界“象征资本”转型为“市场资本”的过程
(二)作家与读者的双重维度期待
二、从茅盾文学奖看当代文学奖项
(一)茅盾文学奖的尴尬处境
(二)处于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当代奖项
(三)对文学评奖的标准反思
三、文学奖项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一)文学奖项对文学创作的示范作用
(二)文学奖项对主流文学的促进作用
(三)文学奖项价值立场的局限性
小结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一、理论著作类文献
二、论文类文献
附录
一、迟子建创作年表
(一)短篇小说
(二)中篇小说
(三)长篇小说
二、迟子建获得的奖项
三、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予《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颁奖词
四、迟子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感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迟子建小说的萨满文化因素——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J]. 修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7)
[2]死亡:在残酷与静美的比照中——萧红、迟子建死亡书写比较研究[J]. 马宇飞. 文艺评论. 2013(05)
[3]新世纪女性乡土叙事潮流的崛起及其意义[J]. 王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4]故乡的两极:现代女性作家的乡土想像[J]. 李婧. 江苏社会科学. 2012(06)
[5]苦难中的温情叙述——以迟子建《北极村童话》等小说为考察对象[J]. 王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6]迟子建的艺术观[J]. 史玉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7]向死而生的人性之美——评迟子建新作《白雪乌鸦》[J]. 刘欣. 小说评论. 2011(06)
[8]黑土地上的温情与韧性——北大荒女性写作论[J]. 李雪. 文艺评论. 2011(11)
[9]道家自然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J]. 彭继媛. 中国文学研究. 2011(04)
[10]冷酷岁月的温情抵抗——迟子建“文革”小说的诗意赏析[J]. 潘珣. 南方文坛. 2011(03)
硕士论文
[1]论迟子建的创作与萨满教文化[D]. 于敏.兰州大学 2006
[2]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与美学特色[D]. 徐子茗.东北师范大学 2005
[3]芳草在沼泽中—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古典主义倾向[D]. 夏青.山东大学 2005
[4]迟子建小说的传统文化内涵研究[D]. 赵俊霞.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17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17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