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唐诗中的竹林七贤形象

发布时间:2017-04-19 08:54

  本文关键词:唐诗中的竹林七贤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山阳竹林之中,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此称谓最早见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之后在《竹林七贤论》、《竹林名士传》等作品中均有提及,他们不同流俗、超然独达,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之游”。竹林七贤其名士风度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后世文人一直钦慕欣赏他们的精神、模仿他们的行为,故而在文学中便出现了许多关于“竹林七贤”的意象。人们借七贤之意象,来表达自身的高洁心志与旷达品性。他们的形象经过后世的改造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现象。东晋时期,竹林七贤具有着风度翩翩、纵酒、任诞、德行以及富有才性等形象。到了南朝,竹林七贤形象开始发生改变,他们在《世说新语》、《五君咏》《七贤论》以及墓葬壁画中产生了新的形象。初唐时期,国家安定不久,社会环境复杂。竹林七贤在唐代文人诗中有着纵酒任诞、建功立业、批判者等形象。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文化开明。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唐代士人普遍都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的心态。此时唐人诗中的竹林七贤有着治国贤士、豁达进取、善琴好饮的雅士、失意焦虑以及超世的神仙等形象。中唐时期,由于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国家凋敝,人民痛苦不堪。诗人心中对社会现实关注加深,此时期文人诗中的竹林七贤有着批评者、抗志者、隐士等形象。晚唐时期,军阀割据、宦官乱政,整个社会已经发展到极其黑暗的地步。士人们仕途被堵,空有济世之心,而无报国之途。此时文人诗中的竹林七贤有着避世、社会批判者、隐士等形象。竹林七贤形象的变化,除了受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诗人自身的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和现实的精神契合。对作为士人阶层的诗人来说,李唐王朝的建立无疑打破了自魏晋以来实行的人才选拔的格局,李唐王朝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那些出身并非世族甚至是寒门的士人凭着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必然会把这种“言志”以诗歌的方式表现出来。此外,竹林七贤形象由晋至唐不断演变,与其恣意放达、逍遥自若的本身形象息息相关。他们的高蹈形象是后人追寻的根本原因。唐诗中的竹林七贤形象发展是一个阶段性过程,经过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人的附会、想象,人们心中的竹林七贤形象随之发生变化。形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时代决定了诗人所吟咏的主题,每个时代的竹林七贤形象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其次,竹林七贤本身固有形象触动诗人的思考,唐诗中对竹林七贤典故的引用恰恰证明了竹林七贤在唐朝是士人精神、名士传统的一部分。唐朝的时代精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构建起来的。
【关键词】:竹林七贤 唐诗 治国贤士 隐士 批评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4
  • 一、唐前竹林七贤形象14-25
  • (一) 东晋时期竹林七贤形象14-20
  • 1. 风度翩翩14-15
  • 2. 纵酒15-16
  • 3. 任诞16-17
  • 4. 德行17-18
  • 5. 才性18-20
  • (二) 南朝竹林七贤形象20-25
  • 二、唐诗中的竹林七贤形象25-53
  • (一) 初唐时期的竹林七贤形象25-30
  • 1. 任诞纵酒者25-26
  • 2. 建功立业者26-27
  • 3. 批判者27-28
  • 4. 其他形象28-30
  • (二) 盛唐时期的竹林七贤形象30-37
  • 1. 治国贤士30-31
  • 2. 豁达进取之士31-32
  • 3. 善琴好饮的雅士32-34
  • 4. 失意焦虑者34-35
  • 5. 超世而绝望的神仙35-37
  • (三) 中唐时期的竹林七贤形象37-45
  • 1. 批评者37-39
  • 2. 抗志者39-41
  • 3. 隐士41-43
  • 4. 其他形象43-45
  • (四) 晚唐时期的竹林七贤形象45-53
  • 1. 避世者45-48
  • 2. 社会批判者48-49
  • 3. 隐士49-51
  • 4. 其他形象51-53
  • 三、晋唐间竹林七贤形象演变成因53-55
  • (一) 诗人心态53-54
  • (二) 竹林七贤本身的多面性54-55
  • 结语55-57
  • 主要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蒸蒸;竹林七贤[J];美术;1998年04期

2 赵超;从南京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壁画谈开去[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03期

3 许德楠;“竹林七贤”到底“贤”不“贤”?——试论“七贤”的存在特点[J];江淮论坛;2002年05期

4 徐怡苏;关于雕塑《竹林七贤》[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2年04期

5 王澍;论竹林七贤的“无意为文”[J];南都学坛;2003年01期

6 举人;“竹林七贤”之得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郭建设;;南京“竹林七贤”壁画与焦作“竹林七贤”遗迹[J];中国书画;2007年11期

8 范毓周;;关于竹林七贤的几个问题[J];寻根;2007年01期

9 ;竹林七贤学术研讨会在云台山召开[J];寻根;2008年06期

10 郑建和;;“竹林七贤”的身体文化透视[J];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秋银;;“竹林七贤”的由来与性质[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钟麟;人文荟萃七贤庵[N];闽南日报;2006年

2 王冀宁;竹林纵酒话七贤[N];中国商报;2007年

3 记者 丁杨;用解谜的方式讲述竹林七贤的故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赵明宇;刘强:记住七贤忘记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唐金培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七贤文化”提升焦作山水品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李兴辉;老成都“五老七贤”的历史佳话[N];西部时报;2011年

7 杨雪;古今中外的七贤崇拜[N];光明日报;2012年

8 ;竹林七贤同逸趣 修武云台共遗韵[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记者 朱殿勇 通讯员 李国伟;竹林七贤隐居地成云台山新亮点[N];河南日报;2008年

10 记者 索颖;辉县市吴村镇修复“竹林七贤”遗址[N];新乡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思瑞;唐诗中的竹林七贤形象[D];安徽大学;2016年

2 韩猛;竹林七贤偶像的形成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晨霞;竹林七贤庄学接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南美花;“竹林七贤”与“海佐七贤”文学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5 周喜智;竹林七贤与酒[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丹;竹林七贤交游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红;“竹林七贤”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虞志淳;西安七贤庄地区保护、更新与利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苏雯;竹林七贤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段婷;西安七贤庄的保护研究与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唐诗中的竹林七贤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5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8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