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论教材知识谱系建构中的日本因素
发布时间:2021-04-25 22:03
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并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发展自己,近代以来,随着西学风潮的强势入侵,这种“师徒”间的地位却发生了改变。面对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体制等的冲击,近代日本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不仅将其全面吸收,还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率先完成了近代化转型,也为中国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具体到文论教材,可以说,中国现代文论教材是在学习、模仿日本文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但近些年来,学界对文论教材的关注多集中于研究西方文论、苏联文论对教材的影响,而对日本文论的影响研究稍显冷清,因此,本文把关注点放于20世纪上半叶的文论教材,通过具体研读文论教材,探究日本文论在中国现代文论教材建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具体原因,并为当代文论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论文正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说明中国现代文论教材的产生过程及日本文论能够对中国现代文论教材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没有文论教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现代大学文学学科体制的建立为文论教材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西方文论教材译介进国内则直接触发了文论教材的编写。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国现代文论教材中文学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及批评论部分中...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论教材的产生
一、中国现代文论教材的萌芽
二、日本文论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论教材概念、术语的形成与日本的渊源
一、文学本质论的概念、术语
二、文学创作论的概念、术语
三、文学作品论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论教材体例、框架形成中的日本因素
一、本间久雄与《新文学概论》
二、中国现代文论教材体例、框架的形成
第四章 文学科学研究方法的确立
一、科学观念的传播与发展
二、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确立
第五章 对当代文论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开放
二、综合利用多种文论资源
三、注重文论教材的实践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形成过程中的“日本因素”[J]. 彭修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2]三个关键词与一个学科的演进——文艺学、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J]. 张法. 文艺争鸣. 2012(01)
[3]本间久雄文学概论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影响[J]. 金永兵,荣文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4]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对中国20世纪初文学原理文本书写的影响[J]. 盖生. 湖南社会科学. 2010(03)
[5]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确立中的日本因素[J]. 彭修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6]日本作为输入西方文艺思想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J]. 彭修银,李颖.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7]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演变[J]. 傅莹. 广东社会科学. 2005(05)
[8]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J]. 王向远.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1(04)
[9]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译本谈起[J]. 傅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10]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日本文艺理论[J].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博士论文
[1]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 刘雄平.暨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教材研究[D]. 刘爽.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研究[D]. 王希.河北大学 2016
[3]文学的定义:民国时期文学概论教材研究[D]. 赵燕燕.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60170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论教材的产生
一、中国现代文论教材的萌芽
二、日本文论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论教材概念、术语的形成与日本的渊源
一、文学本质论的概念、术语
二、文学创作论的概念、术语
三、文学作品论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论教材体例、框架形成中的日本因素
一、本间久雄与《新文学概论》
二、中国现代文论教材体例、框架的形成
第四章 文学科学研究方法的确立
一、科学观念的传播与发展
二、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确立
第五章 对当代文论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开放
二、综合利用多种文论资源
三、注重文论教材的实践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形成过程中的“日本因素”[J]. 彭修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2]三个关键词与一个学科的演进——文艺学、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J]. 张法. 文艺争鸣. 2012(01)
[3]本间久雄文学概论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影响[J]. 金永兵,荣文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4]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对中国20世纪初文学原理文本书写的影响[J]. 盖生. 湖南社会科学. 2010(03)
[5]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确立中的日本因素[J]. 彭修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6]日本作为输入西方文艺思想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J]. 彭修银,李颖.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7]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演变[J]. 傅莹. 广东社会科学. 2005(05)
[8]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J]. 王向远.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1(04)
[9]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译本谈起[J]. 傅莹.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10]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和日本文艺理论[J].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4)
博士论文
[1]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 刘雄平.暨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20世纪30年代文学理论教材研究[D]. 刘爽.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研究[D]. 王希.河北大学 2016
[3]文学的定义:民国时期文学概论教材研究[D]. 赵燕燕.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160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60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