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新时期文学起源
发布时间:2021-05-15 07:39
在1976年“四人帮”倒台之后,文艺正处于一种十分迷茫的状态,政治上的模棱两可让文艺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刘心武冒着巨大风险,在控诉“伤痕”的基础之上创作出来的《班主任》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篇出现在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上的短篇小说率先大声呼吁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着实为在“文革”中备受折磨的文艺创作打了一剂强心针,《班主任》自产生之日起就被覆盖上了浓厚的历史责任感与强烈的社会启蒙精神,这种对“五四”的继承与发展让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文学发生了转机,《班主任》所带来的“伤痕文学”思潮就在此时迅速兴起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占领市场成为1977年到1979年的绝对创作主流,那么在进入80年代之后这种创作的急速落潮并退场又在侧面反映出其背后权力的更迭,《班主任》在其文学性上的缺陷让它的生命力不断减弱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论文以《班主任》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的时间确定在1977年到1979年“四人帮”倒台之后的社会转型时期,重点讨论《班主任》是如何在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多重作用之下成功登顶时代经典的“神坛”,《班主任》带来的社会效应以及之后尴尬的文学处境又都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站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节点——被迅速转型的时代产物
第一节 时代与自我的共同选择
一、时代的呼唤
二、自我的选择
第二节 《班主任》的文学传播
一、《人民文学》与《班主任》
二、文学评奖制度与《班主任》
三、文学翻译与《班主任》
第三节 《班主任》的文学接受
一、革命现实主义与《班主任》
二、大众阅读期待与《班主任》
三、文学批评与《班主任》
第二章 走在新时期的大路上——被正统解读的文学范式
第一节 无法磨灭的现代启蒙使命
一、救救孩子——召唤“五四”新启蒙的复归
二、重塑真实——诉说真实的“文革”记忆
三、寻找人生——书写被掩埋的青春
第二节 后革命语境中个体生命的焦虑
一、理想/现实:文革漩涡中的矛盾体
二、规训/惩罚:文化荒漠中的献祭者
三、反思/拯救:启蒙号角中的孤独者
第三节 《班主任》中的出路探索
一、家庭——出走后的归处
二、学校——现代启蒙从这里走来
三、公园——这里散发春天的气息
第三章 步入主流文学场——隐藏在《班主任》背后的权力博弈
第一节 政治主导下的场域之争
一、自觉退场的“文革文学”
二、迅速入场的“新时期文学”
第二节 《班主任》被推上领奖台
一、“物色合适的作者”
二、提供支持的评选委员会
三、评奖背后的“旧交情”
第三节 伤痕是集体的也是个人的
一、这是全体知识分子的伤痕
二、伤痕是属于每个人的
第四章 对话下的反思——从《班主任》看新时期文学起源
第一节 《班主任》带来的创作效应
一、“伤痕叙事”的创作热潮
二、对青少年儿童的关注
第二节 被质疑的创伤叙事
一、不可靠的创伤体验
二、对原有作品的“再创造”
第三节 时过境迁后的尴尬处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治疗我们祖国健壮躯体上的局部痈疽”——《班主任》、《伤痕》精读[J]. 翟业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下中国经验[J]. 徐勇. 文艺评论. 2018(01)
[3]现代性批判与文学现代主义[J]. 黄丽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4]“颠倒是非”时期的真实——以刘心武为例[J]. 石世豪.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8)
[5]五十步笑百步:石红与谢惠敏——重读刘心武《班主任》[J]. 贾金鑫. 名作欣赏. 2017(11)
[6]启蒙与现代性(笔谈)[J]. 李宏图,邓安庆,李向平,潘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7]“现代派”讨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分化[J]. 黄平. 扬子江评论. 2016(04)
[8]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关于中国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J]. 陈晓明. 学术月刊. 2016(08)
[9]论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化叙事[J]. 王琼.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10]1976:“伤痕文学”的发生[J]. 旷新年. 文艺争鸣. 2016(03)
博士论文
[1]启蒙视域下的五四小说研究[D]. 姜丽清.吉林大学 2016
[2]刘心武小说:“理性型文本”的一种[D]. 夏正娟.吉林大学 2014
[3]“主体生成”及其现代性想象[D]. 郭彩侠.上海大学 2013
[4]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与“青年问题”[D]. 徐勇.北京大学 2012
[5]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 高慧.北京语言大学 2009
[6]新时期(1976-1989)的《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D]. 郑纳新.复旦大学 2009
[7]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D]. 王琼.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困顿与寻找[D]. 谢雪花.福建师范大学 2009
[9]未完成的主体性[D]. 方亭.华中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刘心武小说创作研究[D]. 仲芳芳.河南大学 2017
[2]论韩少功的现代性反思[D]. 张倩.湘潭大学 2017
[3]论哈贝马斯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D]. 郭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7
[4]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D]. 齐琳正.华中师范大学 2017
[5]走向经典—铁凝作品传播与接受研究[D]. 王晓娜.河南大学 2015
[6]刘心武小说创作论[D]. 谢琛.江西师范大学 2012
[7]论“新时期”初小说的创伤书写(1977-1984)[D]. 韩亮.南京大学 2012
[8]记忆与讲述[D]. 杨丹珂.山东大学 2011
[9]记忆与创伤[D]. 谢圣婷.苏州大学 2010
[10]刘心武与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文学思潮关系研究[D]. 严义卿.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87240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站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节点——被迅速转型的时代产物
第一节 时代与自我的共同选择
一、时代的呼唤
二、自我的选择
第二节 《班主任》的文学传播
一、《人民文学》与《班主任》
二、文学评奖制度与《班主任》
三、文学翻译与《班主任》
第三节 《班主任》的文学接受
一、革命现实主义与《班主任》
二、大众阅读期待与《班主任》
三、文学批评与《班主任》
第二章 走在新时期的大路上——被正统解读的文学范式
第一节 无法磨灭的现代启蒙使命
一、救救孩子——召唤“五四”新启蒙的复归
二、重塑真实——诉说真实的“文革”记忆
三、寻找人生——书写被掩埋的青春
第二节 后革命语境中个体生命的焦虑
一、理想/现实:文革漩涡中的矛盾体
二、规训/惩罚:文化荒漠中的献祭者
三、反思/拯救:启蒙号角中的孤独者
第三节 《班主任》中的出路探索
一、家庭——出走后的归处
二、学校——现代启蒙从这里走来
三、公园——这里散发春天的气息
第三章 步入主流文学场——隐藏在《班主任》背后的权力博弈
第一节 政治主导下的场域之争
一、自觉退场的“文革文学”
二、迅速入场的“新时期文学”
第二节 《班主任》被推上领奖台
一、“物色合适的作者”
二、提供支持的评选委员会
三、评奖背后的“旧交情”
第三节 伤痕是集体的也是个人的
一、这是全体知识分子的伤痕
二、伤痕是属于每个人的
第四章 对话下的反思——从《班主任》看新时期文学起源
第一节 《班主任》带来的创作效应
一、“伤痕叙事”的创作热潮
二、对青少年儿童的关注
第二节 被质疑的创伤叙事
一、不可靠的创伤体验
二、对原有作品的“再创造”
第三节 时过境迁后的尴尬处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治疗我们祖国健壮躯体上的局部痈疽”——《班主任》、《伤痕》精读[J]. 翟业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2]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下中国经验[J]. 徐勇. 文艺评论. 2018(01)
[3]现代性批判与文学现代主义[J]. 黄丽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4]“颠倒是非”时期的真实——以刘心武为例[J]. 石世豪.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8)
[5]五十步笑百步:石红与谢惠敏——重读刘心武《班主任》[J]. 贾金鑫. 名作欣赏. 2017(11)
[6]启蒙与现代性(笔谈)[J]. 李宏图,邓安庆,李向平,潘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7]“现代派”讨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分化[J]. 黄平. 扬子江评论. 2016(04)
[8]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关于中国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J]. 陈晓明. 学术月刊. 2016(08)
[9]论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化叙事[J]. 王琼.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10]1976:“伤痕文学”的发生[J]. 旷新年. 文艺争鸣. 2016(03)
博士论文
[1]启蒙视域下的五四小说研究[D]. 姜丽清.吉林大学 2016
[2]刘心武小说:“理性型文本”的一种[D]. 夏正娟.吉林大学 2014
[3]“主体生成”及其现代性想象[D]. 郭彩侠.上海大学 2013
[4]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与“青年问题”[D]. 徐勇.北京大学 2012
[5]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 高慧.北京语言大学 2009
[6]新时期(1976-1989)的《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D]. 郑纳新.复旦大学 2009
[7]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D]. 王琼.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困顿与寻找[D]. 谢雪花.福建师范大学 2009
[9]未完成的主体性[D]. 方亭.华中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刘心武小说创作研究[D]. 仲芳芳.河南大学 2017
[2]论韩少功的现代性反思[D]. 张倩.湘潭大学 2017
[3]论哈贝马斯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D]. 郭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7
[4]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D]. 齐琳正.华中师范大学 2017
[5]走向经典—铁凝作品传播与接受研究[D]. 王晓娜.河南大学 2015
[6]刘心武小说创作论[D]. 谢琛.江西师范大学 2012
[7]论“新时期”初小说的创伤书写(1977-1984)[D]. 韩亮.南京大学 2012
[8]记忆与讲述[D]. 杨丹珂.山东大学 2011
[9]记忆与创伤[D]. 谢圣婷.苏州大学 2010
[10]刘心武与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文学思潮关系研究[D]. 严义卿.福建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87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8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