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现代评论派”与中国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21-05-23 18:03
  “现代评论派”得名于综合性周刊《现代评论》,是192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论坛上的一个重要的自由主义同人团体,也是1920——1930年代以胡适为首的“英美派”自由主义文人的重要一翼。在20世纪初新式学堂和留学生教育兴起的背景之下,“现代评论派”同人大多曾留学英美,他们不仅通过潜心研修形成了英美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与知识系统,并且也受到英美文化与社会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了“英美派”绅士的气质风度。凭借优越的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在回国后主要集结于全国最著名的知识与教育中心——北京大学,并成为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具备话语权威的知识精英。在1920年代中后期,面对古老中国的现代转型何去何从的宏大历史命题,“现代评论派”以同人刊物《现代评论》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积极的言说。他们以英美自由主义为共同的精神信仰,为中国的现代化设计了自由主义的理想图式以及相应的实现路径,在其时相对宽松、自由的思想文化论坛上呈现出独树一帜之处。“现代评论派”探求中国现代转型的图式与路径具有较高的系统性,他们主要从人格精神、思想空间、政治秩序以及生命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人格精神的塑造上,“现代评论派”既着力于倡...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缘由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三、研究历史与现状
    四、研究理路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背景
    第一节 民族危亡之际
        一、政治秩序的败坏与崩溃
        二、文化秩序的式微与瓦解
        三、不同面向的建构路径
    第二节 “五四”知识者的路向选择
        一、现代知识者群体的形成
        二、文化空间与舆论环境
        三、路向与方略上的大论战
        四、路径拓展与思想分野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滥觞与兴起
        一、晚清自由主义的滥觞
        二、“五四”自由主义的兴起
        三、“现代评论派”的集结
第二章 “别求新声于异邦”——以英美自由主义为思想资源
    第一节 英美自由主义传统
        一、英美古典自由主义
        二、英美现代自由主义
        三、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第二节 留学英美与英美派群体
        一、留英旅美的教育经历与体验
        二、英美式的价值理念与角色意识
        三、移植: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第三章 “现代评论派”的自由主义图式与路径设计
    第一节 舆论平台:《现代评论》
        一、创办:行使与争夺话语权
        二、原则:独立、理性、务实
        三、宗旨:公共论坛的建立
    第二节 自由主义的理想图式
        一、人格精神:独立与容忍
        二、思想空间:多元与理性
        三、政治秩序:民主与法治
        四、生命方式:自然自在
    第三节 路径设计:启蒙与改良
        一、启蒙:反传统与价值重建
        二、改良:温和渐进的社会变革
第四章 “现代评论派”的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实践
    第一节 教育改革的探讨
        一、改良大学教育
        二、提倡社会教育
        三、追求教育自由
    第二节 自由主义文艺批评
        一、印象式的审美批评
        二、宽容合度的绅士批评
        三、《西滢闲话》的文艺短评
        四、《现代评论》的新文学广告
    第三节 自由主义文艺创作
        一、以人为本的创作立场
        二、健康纯正的艺术追求
        三、“现代社文艺丛书”
        四、新进作家的创作
    第四节 超越的学术研究
        一、学术传播与学理输入
        二、着力倡导科学研究
第五章 “现代评论派”对政治改良的学理探讨——以舆论干政为主要方式
    第一节 公共关怀意识的凸显
        一、书生论政的传统情怀
        二、超然议政的现代意识
    第二节 舆论干政及其效用
        一、善后会议与国民会议
        二、庚款与“金佛郎案”
        三、关税自主与关税会议
        四、民众运动与“三·一八”惨案
第六章 “现代评论派”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困境及其成因
    第一节 悬隔于现实国情及文化传统
        一、与现实国情的根本错位
        二、与文化传统的难以接榫
    第二节 欧陆政治文化传统的适应性
        一、法国大革命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亲和性
    第三节 主观维度的缺失与不足
        一、“坐而言”而非“起而行”
        二、远离“大多数”的精英立场
        三、仕途情怀与自由人格的冲突
结语
    一、作为一种转型方案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二、对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推手意义
    三、自由主义的思想遗产与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由的含义:中文背景下的古今差别[J]. 陈静.  哲学研究. 2012(11)
[2]拉斯基与民国思想界[J]. 吴韵曦.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2(03)
[3]《现代评论》与科学传播[J]. 沈毅.  中国出版. 2012(14)
[4]现代戏剧理论创建期的独特贡献——陈西滢的戏剧观[J]. 丁晓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5]论政与启蒙: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J]. 刘莉.  中国图书评论. 2011(08)
[6]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J]. 郑大华.  史学月刊. 2011(02)
[7]自由主义视域下激进论与调和论的分殊——“五四”前后的两种新文化构建方案[J]. 王代莉.  贵州社会科学. 2010(12)
[8]威廉·詹姆斯对英国经验主义的批判[J]. 黄启祥.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9]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学术与政治关系的探讨[J]. 张国义.  学术探索. 2010(01)
[10]创办人、编辑人还是撰稿人——胡适与《现代评论》的关系再探[J]. 闻学峰.  浙江学刊. 2009(04)



本文编号:3202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02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9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