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干珍及其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3 18:58
管干珍(1734-1798)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副一品,一生仕宦沉浮,多经磨难。其诗既具学人之根柢,又有诗人之性情,才力与怀抱相发越,厚重真挚。管干珍创作主要集中于乾隆时期,诗歌作品基本收于《松厓诗钞》三十二卷、《松厓诗钞续集》六卷中,共计两千余首。本文主要以《诗钞》《诗钞续集》为研究对象,尽可能展现管干珍诗歌创作的全貌,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和四章。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了管干珍其人,其诗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章节部分主要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管干珍的家世与生平。基于现有文献资料,对管干珍家世、生平进行梳理。管干珍出生于武进管氏家族,祖上有从仕传统,五岁丧父后,跟随母亲在以四世翰苑、八榜科名著称的溧阳史氏家族生活,而立之年后中举,一路仕进,终任漕运总督。二、管干珍的学人诗。管干珍喜以学问入诗,尤其是在以史学、金石学,绘画入诗方面颇有研究。本章主要从资史以为诗、引金石学入诗、以画入诗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三、管干珍的性情诗。管干珍诗歌常有性情之作,极具个人特色。本文主要抓住“立身以忠孝为大”的理念、“心怀天下”的情怀所体现出来的管干珍的天性;以及亲情、友情...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管干珍家世、生平考述
第一节 管干珍家世考述
第二节 管干珍生平考述
第二章 管干珍的学人诗
第一节 资史以为诗
第二节 引金石入诗
第三节 以画入诗
第三章 管干珍的性情诗
第一节 管干珍诗歌中的“性”
第二节 管干珍诗歌中的“情”
第四章 管干珍诗的“通”与“变”
第一节 上攀春秋,兼学汉魏
第二节 众体兼备,不拘一格
第三节 以文为诗,硬语盘空
第四节 独得雄直之气
结语
附录:管干珍年谱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唐顺之对常州地域文化的影响[J]. 吴冬冬.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02)
[2]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J]. 徐雁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3]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J]. 贺国强,魏中林. 学术研究. 2009(09)
[4]清诗学问化管窥[J]. 宁夏江,魏中林. 韶关学院学报. 2009(04)
[5]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述评[J]. 赵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6]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J]. 蒋寅. 文学遗产. 2004(01)
[7]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J]. 蒋寅.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8]中国诗学之渊源论[J]. 董乃斌. 文学遗产. 2003(04)
博士论文
[1]赵翼年谱新编[D]. 陈清云.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钱载诗歌研究[D]. 平志军.上海大学 2010
[3]清代毗陵诗派研究[D]. 纪玲妹.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清代论诗诗史[D]. 纪锐利.苏州大学 2007
[5]近代宋诗派研究[D]. 贺国强.苏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古诗类苑》诗歌分类研究[D]. 杨雷.辽宁大学 2016
[2]汪端诗歌分类研究[D]. 胡扬帆.浙江大学 2014
[3]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观”研究[D]. 吉开来.云南师范大学 2013
[4]清代乾嘉时期学人诗研究[D]. 周广平.浙江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2818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管干珍家世、生平考述
第一节 管干珍家世考述
第二节 管干珍生平考述
第二章 管干珍的学人诗
第一节 资史以为诗
第二节 引金石入诗
第三节 以画入诗
第三章 管干珍的性情诗
第一节 管干珍诗歌中的“性”
第二节 管干珍诗歌中的“情”
第四章 管干珍诗的“通”与“变”
第一节 上攀春秋,兼学汉魏
第二节 众体兼备,不拘一格
第三节 以文为诗,硬语盘空
第四节 独得雄直之气
结语
附录:管干珍年谱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唐顺之对常州地域文化的影响[J]. 吴冬冬.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02)
[2]清代文学世家联姻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形成[J]. 徐雁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3]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J]. 贺国强,魏中林. 学术研究. 2009(09)
[4]清诗学问化管窥[J]. 宁夏江,魏中林. 韶关学院学报. 2009(04)
[5]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述评[J]. 赵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6]科举阴影中的明清文学生态[J]. 蒋寅. 文学遗产. 2004(01)
[7]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J]. 蒋寅. 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8]中国诗学之渊源论[J]. 董乃斌. 文学遗产. 2003(04)
博士论文
[1]赵翼年谱新编[D]. 陈清云.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钱载诗歌研究[D]. 平志军.上海大学 2010
[3]清代毗陵诗派研究[D]. 纪玲妹.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清代论诗诗史[D]. 纪锐利.苏州大学 2007
[5]近代宋诗派研究[D]. 贺国强.苏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古诗类苑》诗歌分类研究[D]. 杨雷.辽宁大学 2016
[2]汪端诗歌分类研究[D]. 胡扬帆.浙江大学 2014
[3]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观”研究[D]. 吉开来.云南师范大学 2013
[4]清代乾嘉时期学人诗研究[D]. 周广平.浙江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02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0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