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战国策》苏秦游说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19:20
  苏秦是《战国策》中塑造得最为鲜活的人物形象。这要归功于《战国策》所记载的苏秦的游说辞令。这些辞令不但在当世得到赞赏,也对后世文辞产生了极大影响,更对《战国策》中苏秦文学形象的塑造推波助澜。苏秦的说辞充满昂扬的气魄,这与当时周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都发生巨大变革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苏秦时而连横、时而合纵,时而为人谋,时而为己辩,在各国间不停奔走。以利为先、择交为纵、阴阳为用是其游说思想的主要体现。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为实现自己对权势富贵的追求和策略为先的政治主张,苏秦采用了造势法、推理法、激励法、讽喻法等游说策略。游说策略要产生效益,润色语言、讲求修辞必不可少。作为纵横家,苏秦的游说更注重修饰说辞,他从不拒绝感性与形象的语言,这也让其游说增加了文学色彩。苏秦的游说具有气势纵横、文采斐然的艺术特色,这和时代际遇、前代说辞艺术的影响以及苏秦自己的个人素质密不可分。他的游说辞令不仅仅是战国外交的记录,纵横家模拟的范本,还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战国之后纵横家虽然风光不再,但纵横之风尚在。作为纵横家的典型代表,苏秦的纵横游说之辞在语言艺术方面,对后世文辞依旧产生着影响,同时,更...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对《战国策》相关内容的研究
        2.对苏秦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战国策》与纵横家苏秦
    (一)《战国策》与战国纵横之势
        1.战国纵横家生成的社会环境
        2.战国纵横家的崛起及其特点
        3.纵横之书《战国策》
    (二)纵横家典型代表苏秦
二、《战国策》中苏秦的游说方法
    (一)苏秦游说的对象
    (二)苏秦的游说思想
        1.以利为先
        2.择交为纵
        3.阴阳为用
    (三)苏秦游说辞令分类
        1.合纵之辞
        2.连横之辞
        3.谋事之辞
        4.讽谏之辞
    (四)纷繁炫目的游说策略
        1.造势法
        2.推理法
        3.激励法
        4.讽喻法
三、苏秦游说艺术的特色及其生成
    (一)苏秦游说艺术的特色
        1.纵横恣肆,气势磅礴
        2.韵散结合,文采斐然
        3.擅长修辞,手法灵活
    (二)苏秦游说艺术特色的形成
        1.独特的时代际遇
        2.前代说辞艺术的滋养
        3.自身良好的游说素质
四、苏秦游说艺术的意义和影响
    (一)对后世文风的影响
    (二)对苏秦形象塑造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苏秦年代问题再检视[J]. 杜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2]苏秦“大纵横家”历史形象的形成——以苏秦之死为引子[J]. 刘玉斌.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3]《苏子》及其相关问题——为纪年苏秦逝世2300周年而作[J]. 蔡运章.  中华文化论坛. 2016(03)
[4]苏秦张仪行年考证[J]. 潘定武.  社会科学家. 2015(04)
[5]论徐中舒《战国策》考辨与苏秦史事考订[J]. 周书灿.  中原文化研究. 2014(03)
[6]《战国策》中苏秦说辞的辞格修辞术[J]. 郭晓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12)
[7]苏秦、张仪纵横说辞探研[J]. 熊宪光.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
[8]先秦诸子的分层及其人文精神转变[J]. 刘绪义.  北方论丛. 2005(04)
[9]《战国纵横家书》所见苏秦散文时事考辨[J]. 秦丙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战国纵横家书》与苏秦史料辨正[J]. 车新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0(03)

博士论文
[1]春秋文研究[D]. 胡晓红.上海大学 2016
[2]战国七十年文学编年[D]. 裴登峰.西北师范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战国纵横家书》文学性研究[D]. 李波.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從衡家(縱橫家)何以在戰國時代發跡[D]. 牟善承.南京大学 2014
[3]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塑造[D]. 杨晓.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战国策》说辞研究[D]. 白玉婕.西北师范大学 2013
[5]《战国策》语言技巧与修辞手段研究[D]. 田霞.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战国策》士人研究[D]. 何承云.湖北大学 2011
[7]先秦策士研究[D]. 李晶晶.河北师范大学 2011
[8]《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D]. 陈力勇.复旦大学 2010
[9]先秦言谏文学研究[D]. 郭会鸟.苏州大学 2010
[10]战国纵横家思想体系研究[D]. 赵鹏团.浙江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21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21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d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