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唐五代词本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8 19:08
  中国古代诗歌,从它的产生开始,就伴随着本事。随着文学的演进,本事批评也在不断地发展。孟启在《本事诗》序目中说:“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虽著于群书,盈厨溢阁,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成为直接的本事批评之始。唐五代时期,词体文学生成并逐渐成熟,词的本事也就蕴涵在词调、词人与词作之中。因而对词的本事的探求,既是阐释词的一种手段,也是解读词的一种方法。基于此,本选题集中于唐五代词本事的研究,旨在搜集词调本事、词人轶事、词作本事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本事批评的方法尽可能还原唐五代词的创制、演唱、传播时的情景,选取新的视角在梳理唐五代词本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力图解决唐五代词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唐宋词学研究,因为词乐的丧失,给予研究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也是长期以来困扰词学研究的最大瓶颈。如何从特定的层面探讨词体产生的本源,挖掘影响词体发展的各种因素,就是研究者需要倾力解决的问题。从本事生成与批评的视角展开唐五代词的研究,是本选题致力尝试的方向。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唐五代词本事的范畴与语境》是对本论题的理论准备,也是对研究路径的总体思考。在...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事”:文本文献与批评方法的双重指向
    二、还原与再现:唐五代词本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论题
第一章 唐五代词本事的范畴与语境
    第一节 本事批评的理论基点
        一、“缘事而发”的文学发生论
        二、“以意逆志”的文本阐释论
    第二节 唐五代词的语境与本事文本
        一、作为文本语境的词本事
        二、作为唐五代词语境的文本形态
    第三节 唐宋词人的本事观
        一、唐五代词人的本事观
        二、两宋词人的本事观
第二章 唐五代词调本事与“缘题所赋”的关系
    第一节 词调本事与词的起源发展
        一、“唐词说”与“宋词说”
        二、词体起源诸说评议
        三、唐五代词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唐五代词调本事分类疏证
        一、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乐府新变之声
        二、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隋唐新声变曲
        三、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酒令著辞
        四、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与佛道乐曲
        五、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民间乐曲
        六、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胡乐乐曲
    第三节 早期词咏本事与“缘题所赋”的特征
        一、“咏本事”:“缘题所赋”的成因
        二、敦煌文献所见15个缘题曲调述论
        三、《何满子》与《河满子》:本事与词调辩析
第三章 从《云谣集》到《花间集》:基于本事生成与演变的思考
    第一节 论《云谣集》为教坊曲子词
        一、《云谣集》的写本考述
        二、《云谣集杂曲子》得名情况
        三、《云谣集》的作者身份
        四、《云谣集》中诸调名与歌辞的关系
        五、《云谣集》十三调与教坊曲子词的关系
    第二节 《花间集》与“诗客曲子词”
        一、《花间集》的编选标准
        二、《花间集序》的词学观念
        三、《花间集》中的教坊曲调
        四、《花间集》中的新调与创调
        五、《花间集》的“诗客曲子词”特性
    第三节 “诗客曲子词”的词史地位与新词体的建构
        一、作者身份的明确与推尊词体
        二、词体内容的雅化与以诗为词
        三、词作本事范围的转移与扩大
        四、《花间集》“诗客曲子词”引导了新词体的建构
    第四节 词本事与词体演进的思考
第四章 论唐五代时期《临江仙》词本事与主题的演变
    第一节 敦煌曲子辞《临江仙》词的主题及思想内容
        一、敦煌曲子辞中《临江仙》存词、作年、作者情况
        二、敦煌曲子辞《临江仙》的主题
    第二节 唐五代文人词《临江仙》的主题
        一、相思爱情
        二、闺阁艳情
        三、羁旅怀乡
        四、家国情怀
        五、佛道修行
    第三节 从“远望思归”到“多赋水媛江妃”——影响《临江仙》主题演变的几个因素
        一、道教文化与词的题材、语词、意象的开拓
        二、晚唐五代的冶游之风与词的“艳化”
        三、偏安西蜀安逸与忧患的矛盾情绪
    第四节 “缘题所赋”:“登高临水”与“求仙”主题的一致性
    第五节 始辞与词调本事的对应关系
第五章 唐五代时期李白本事书写与李白词创作
    第一节 李白本事故事的“层累型”发展
        一、欲望与自由:李白诗中的自我表现
        二、杜甫、魏颢等盛唐名士对李白诗才与人格的推崇
        三、“不平则鸣”:韩愈等中晚唐士人对李白“士志于道”的接纳
        四、晚唐五代笔记小说撰者对李白形象的书写与再塑造
    第二节 从《清平调》本事看李白词创作
        一、《清平调》三首真伪问题的争论
        二、从《清平调》本事看李白声诗至词创作的转向
        三、李白音乐艺术才能与其词体创作之关系
    第三节 本事演进与李白《菩萨蛮》《忆秦娥》真伪问题
        一、李白《菩萨蛮》词的文献来源
        二、《菩萨蛮》《忆秦娥》非李白所作说
        三、《菩萨蛮》《忆秦娥》为李白所作说
        四、李白《菩萨蛮》词本事演进的思考
    第四节 本事书写与文学研究
第六章 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释证
    第一节 “能逐弦吹之音”:温庭筠乐府倚曲和词体创作
        一、“逐音”与温庭筠“因声以度词”乐府倚曲创作
        二、“善鼓琴吹笛”与温庭筠词体创作
        三、从新近出土《杨辇墓志》看温庭筠的倚声观
    第二节 “为侧艳之词”:温庭筠词风及与倚声的关联
        一、“侧艳”与文辞风格
        二、“侧艳”与音乐歌唱
    第三节 “令”与“诗”:温庭筠对小令词牌声律与节奏的改造
        一、温庭筠创制、使用的小令词牌与近体诗的关系
        二、温庭筠创制小令词牌的节奏及由“齐”变“杂”的审美特征
        三、温词之句式、用韵所体现的音乐节奏之美
    第四节 “音”与“词”:词体文学的本质和功能定位
第七章 词本事的阐释能力——以韦庄、李煜为中心
    第一节 韦庄词本事的构成方式与解读方法
        一、韦庄“追念宠姬”词考述
        二、“追念宠姬”本事故事的生成路径
        三、本事考索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循环
        四、自抒其情的韦庄词与自传化本事解读
    第三节 李煜词本事的书写与阐释
        一、亡国之君:传奇人生与自传化本事书写
        二、亡国之音:君主与词人双重身份进入词的阐释
        三、“余爱以血书者”:事与词抒情性之关系
    第三节 “事”与诗词阐释的关系
附录:敦煌写本李白诗集残卷考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经典化[J]. 詹福瑞.  文学遗产. 2017(05)
[2]古今词体起源说的评述与思考[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3]《清平调》音乐形态研究[J]. 柯利刚.  音乐探索. 2017(01)
[4]汉诗“缘事而发”的诠释界域与中国诗学传统——对“中国抒情传统”观的一个检讨[J]. 王怀义.  文学评论. 2016(04)
[5]夏承焘词史观与词史建构评述[J].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2016(03)
[6]乐府曲调《何满子》与《河满子》源流考辨[J]. 韩宁.  民族文学研究. 2016(02)
[7]亡国之音:本事与宋人对李后主词的阐释[J]. 孙承娟,卞东波.  文学研究. 2015(02)
[8]花间词人鹿虔扆生平及创作稽考[J]. 李博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5(03)
[9]小令词牌和节奏研究——从与近体诗关系的角度展开[J]. 蔡宗齐.  文史哲. 2015(03)
[10]舍尔其谁也——李白词真实性验证[J]. 木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博士论文
[1]敦煌曲子辞写本整理与研究[D]. 张长彬.扬州大学 2014
[2]中国缘事诗学纂论[D]. 殷学明.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唐代登高诗研究[D]. 邱晓.西北大学 2011
[4]宋代李白接受研究[D]. 王红霞.四川师范大学 2010
[5]乐府诗本事研究[D]. 向回.首都师范大学 2008
[6]诗学背景下词体特征的确立[D]. 高翀骅.华东师范大学 2006
[7]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D]. 汤君.四川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河传》词调研究[D]. 李玉洁.河北大学 2014
[2]《南歌子》词调研究[D]. 贾亮亮.安徽大学 2014
[3]北宋词本事研究[D]. 郝青.河北师范大学 2012
[4]北宋词本事研究[D]. 项鸿强.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唐宋《西江月》词研究[D]. 徐倩.南京师范大学 2012
[6]唐宋《临江仙》词研究[D]. 李莹.南京师范大学 2011
[7]词本事研究:从词本事角度考察词与宋人生活之关系[D]. 谭蜀峰.河南大学 2010
[8]“艳词”义蕴流变考[D]. 李玉玲.山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37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37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5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