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胡风对“鲁迅精神”的坚守与张扬
本文关键词:论抗战时期胡风对“鲁迅精神”的坚守与张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胡风自觉肩负起了传承“鲁迅精神”的大旗,坚持在鲁迅的每一周年纪念日写文章纪念鲁迅,未曾间断地阐释着“鲁迅精神”。在这异常艰苦的历程中,胡风面临着来自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文学斗争的多重压力,胡风没有停下对中国文艺健康发展道路的探索。在40年代,胡风自身的文艺理论构建也日渐成熟,对文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本文以八年抗战为时间范围,拟从胡风对鲁迅的纪念,胡风自身的文学理论探索以及胡风的文学实践三个方面来寻求胡风对“鲁迅精神”的坚守与张扬。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于五四新文艺的传统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走出来的国民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胡风对鲁迅精神中的启蒙因子加以阐释和发扬,以求提升民族气质,塑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在八年抗战期间,胡风每年都坚持写作文章纪念鲁迅,并从初期单纯纪念鲁迅,怀念鲁迅的生平,到抗战后期深入到了对鲁迅精神各个方面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使现实主义的五四新文学传统得以传承。胡风通过对鲁迅精神的研究、阐释,逐渐在四十年代构建起自身的文学理论体系,使鲁迅精神与胡风自身理论高度融合,并创建了特色鲜明的“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等文学理论,与此同时,鲁迅精神逐渐烙印在了胡风的人格内质中,在抗战时期从人格气质到文学理论层面胡风都实现了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张扬。胡风心系中国文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了深化鲁迅精神的影响,在更大范围内传播鲁迅精神,胡风在深刻理解了鲁迅精神之后,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在自身文学创作、刊物编辑,以及在对“七月派”作家群的文学创作的指导过程中践行了鲁迅精神,使鲁迅精神的火种得以继承与发展。胡风在八年抗战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与张扬着鲁迅精神,对建设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促进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鲁迅精神的传承与张扬过程中,胡风也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并通过编辑出版《七月》、《希望》等刊物培育了与此相适应的作家队伍与文学风范,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关键词】:抗战时期 胡风 鲁迅精神 坚守 张扬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绪论8-12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9-12
- 一 抗战时期胡风在鲁迅纪念中对“鲁迅精神”的坚守与阐释12-19
- (一)胡风纪念“鲁迅精神”的缘由12-14
- (二)胡风张扬“鲁迅精神”的影响14-15
- (三)胡风阐发“鲁迅精神”的阶段变化15-19
- 二 胡风的战时文艺理论对“鲁迅精神”的传承与张扬19-29
- (一)胡风战时文艺理论的基石——“写真实”19-22
- (二)胡风战时文艺理论的“文学功利性”追求22-25
- (三)胡风的战时作家论——“主观战斗精神”25-29
- 三 抗战时期胡风文学实践对“鲁迅精神”的深化与承继29-37
- (一)胡风的战时文学创作中的“鲁迅精神”29-30
- (二)胡风的文学编辑活动对“鲁迅精神”的发扬30-34
- (三)胡风对“七月派”作家群的文学影响中的“鲁迅精神”34-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1
-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41-42
- 致谢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荒弩;我与胡风案件[J];新文学史料;2000年04期
2 鲁贞银;《胡风文学思想及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1期
3 王景山;关于胡风的两则史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2期
4 周燕芬;执守与突破——胡风现实主义理论再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杨学武;幸好胡风没有好“位子”[J];文学自由谈;2004年06期
6 叶炜;;胡风的革命心态[J];粤海风;2007年04期
7 高文波;;胡风的文体理论概观[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8 王文正;沈国凡;;一个法官眼中的胡风案[J];文史博览;2008年08期
9 商金林;;《胡风全集》中的空缺及修改[J];新文学史料;2009年04期
10 吴永平;;新发现胡风重要佚文两篇[J];粤海风;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业松;;胡风理论的错位与遭际[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朱寨;;从胡风的日记看当时对胡风的批判[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3 方维保;;论胡风的文艺思想[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陈明;;丁玲与胡风的交往——在胡风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A];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6年
5 庄桂成;;胡风与苏联模式文学批评[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喜录;;“噩梦情结”与“精神奴役的创伤”[A];细读《随想录》[C];2008年
7 张铭;;我观舒芜其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8 陈丙莹;;郭沫若与胡风四十年代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对比思考[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9 刘士杰;;不屈的意志 不懈的追求——访老诗人绿原先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10 刘士杰;;不屈的意志 不懈的追求——访老诗人绿原先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爱萍;因文蒙难的文人胡风[N];中国档案报;2004年
2 傅光明;胡风的散文[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3 李云雷;胡风的另一个悲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章敬平 法学博士;思想犯胡风[N];经济观察报;2011年
5 吴永平;胡风与第一次文代会[N];南方周末;2004年
6 韦泱;鲁藜的几部诗歌旧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刘小清;胡风与梅志[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徐迅雷;战士和诗人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N];深圳商报;2003年
9 咸立强;把“人”这个字写端正[N];文学报;2011年
10 王建雄;史论结合 别开生面[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贵良;危机与新生[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萌;胡风文论的诗性表现及其成因[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丹;胡风与俄国现实主义文论[D];湘潭大学;2015年
3 李悦娴;论抗战时期胡风对“鲁迅精神”的坚守与张扬[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大伟;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胡风文艺思想及人格内涵[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马福群;真诚的追求——论抗战时期的胡风[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建华;论胡风文艺思想的现代生命意识[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方松;浅论胡风文艺思想的渊源与精髓[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殷婷婷;四十年代的胡风话语及其话语方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9 杨涛;生存意志与胡风文论和思想[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马熠航;胡风文艺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论抗战时期胡风对“鲁迅精神”的坚守与张扬,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8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