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孙惠芬小说的民俗书写

发布时间:2017-04-28 00:09

  本文关键词:孙惠芬小说的民俗书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辽南作家孙惠芬因其笔下独特的对辽南民俗的书写,而在当今文坛备受关注。自1982年创作至今,辽南民俗是她始终不曾割舍的创作主题,其在小说中对辽南民俗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广袤的辽南大地也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创作精神。本文从民俗书写的视角出发,以其小说文本为范例,对孙惠芬创作中体现的民俗意识、民俗精神以及民俗书写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等进行深层意义的挖掘,突破之前对孙惠芬的作品研究大都局限于某几个领域的误区。使对孙惠芬小说作品的研究,尤其是其作品中关于辽南民俗书写的研究得到更好的整合与体现。研究孙惠芬小说中的民俗书写,不仅有助于全方位地了解其作品,了解其作品中蕴含的辽南民俗文化,更具有理论创新的价值。本论文包含引言、正文、结语共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首先说明自己的选题缘由,即为何选择孙惠芬小说中的民俗书写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是针对她的作品研究中,对民俗书写的相关理论分析非常稀少);然后梳理研究现状,发现为数不多的针对孙惠芬的民俗书写研究中,往往只从某一层面或某几层面进行论证,或者只在个别章节中对对这种现象进行过理论探讨,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与整合,也没有深入探讨其文本中的民俗书写所体现的民俗精神与人文意蕴。故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尝试更深层次的解答;最后确立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即从正文的三大部分来系统研究孙惠芬创作中所涉及到的民俗事象。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一章。细致地探究了辽南地区有史以来的民俗书写与传承,以及在现如今处于同质化时代孙惠芬对其民俗意识的坚守、其本人民俗精神的取向三方面内容。第一节旨在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中对辽南民俗的书写,由于本论文重点在于研究孙惠芬及其作品,故本节内容只需概说;第二节主要谈孙惠芬本人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民俗意识,通过其访谈录、对话录,以及她的创作谈、作品的序言、小记等等,高度整合出她的民俗意识,并总结出处于同质化时代的孙惠芬本人,其对于民俗意识坚守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三节对于孙惠芬民俗精神的取向进行了分类研究,把她的民俗意识变得具体化了,以其民俗精神取向的日常化、伦理化、审美化三方面来进行具体探究。第三部分为正文第二章。系统的归纳与展示了孙惠芬笔下的民俗书写。以其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几部作品为例,结合乌丙安、钟敬文两位民俗学者对民俗事项的具体分类方法,从物质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和游艺民俗四个方面来建构文本,具体分析辽南民俗在孙惠芬的小说中是如何书写与展现的,并列出材料证明。第四部分为正文第三章。深入地挖掘了孙惠芬民俗书写的精神内涵。首先是其创作中体现了城乡变迁中的“家园意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乡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出现,孙惠芬小说中的主人公多具有浓厚的“都市情结”,他们一步步从乡村走出,而最终到达城市的时候却发现心中理想的家园并不存在,此刻他们只好回归到属于自己的故土——那曾经美好的精神家园;其次是作为怀念与想象的“人情社会”,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淡漠,孙惠芬在其民俗书写中,曾不止一次地对乡里社会、家族、亲族的交往场面进行细致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辽南乡土世界的“民间风俗画”,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利欲熏心,是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隔阂,没有猜忌,有的是互帮互助,是一种理想的“人情社会”。而这种理想的社会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不复存在,所以只能作为一种怀念与想象;最后,是“人文精神”的寻找与拯救。这是孙惠芬民俗书写的精神内涵中更为深层的含义,在当今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流失,人文精神亦在流失,在这种环境下,孙惠芬作品中的民俗事象书写除了地域化与乡情化的表达,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要求。即民俗不仅仅是对民间的传承,更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真诚、包容的内涵在其中,这也正是对当下人们精神生活缺失进行弥补与挽救的重要内容,因而孙惠芬的乡俗书写具有人文精神的找寻与拯救的深层次含义。第五部分为结语。当代民俗文学写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而孙惠芬则始终忠实于她的辽南乡村,忠实于她的民俗写作。通过对孙惠芬创作中民俗书写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辽南地区的本土作家,故土辽南斑斓丰厚的民俗文化事象是其民俗创作的源泉。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孙惠芬对民俗写作的坚守,不但有利于弘扬辽南民俗文化,甚至对于整个辽南文化体系建立、乃至中国民俗文化在世界的推广、弘扬都具有任重道远的意义。
【关键词】:孙惠芬 民俗意识 民俗书写 民俗精神 人文关怀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第1章 引言12-15
  • 第2章 同质化时代民俗意识的坚守15-35
  • 2.1 辽南民俗书写的流脉与传承15-20
  • 2.2 孙惠芬创作的民俗意识20-28
  • 2.2.1 辽南情愫与村落民俗景观的双重展示20-23
  • 2.2.2 当代东北地域民俗书写的潮流与选择23-26
  • 2.2.3 民族文化母题的传承与弘扬26-28
  • 2.3 孙惠芬民俗精神的取向28-35
  • 2.3.1 日常化28-30
  • 2.3.2 伦理化30-32
  • 2.3.3 审美化32-35
  • 第3章 孙惠芬笔下的民俗书写35-55
  • 3.1“上塘”风景中的物质民俗35-42
  • 3.1.1 物质生产民俗36-39
  • 3.1.2 物质生活民俗39-42
  • 3.2“歇马山庄精神”中的信仰民俗42-48
  • 3.2.1 信仰禁忌民俗42-44
  • 3.2.2 岁时节日民俗44-45
  • 3.2.3 丧葬民俗45-48
  • 3.3“社会民俗”与“游艺民俗”48-55
  • 3.3.1 社会民俗48-52
  • 3.3.1.1 乡里社会民俗48-50
  • 3.3.1.2 个人生活仪礼民俗50-52
  • 3.3.2 游艺民俗52-55
  • 第4章 孙惠芬民俗书写的精神内涵55-71
  • 4.1 城乡变迁中的“家园意识”55-59
  • 4.1.1“趋利”形势下的“都市情结”55-57
  • 4.1.2“本色”遗失下的“精神家园”57-58
  • 4.1.3“理性”观照下的“文化镜像”58-59
  • 4.2 作为怀念与想象的“人情社会”59-64
  • 4.2.1“关系”谱系建构“人情社会”60-61
  • 4.2.2“交往”互动共组“民俗画卷”61-63
  • 4.2.3“人性”淡漠追忆“故土温情”63-64
  • 4.3“人文精神”的寻找与拯救64-71
  • 4.3.1“俗民心理”的原生态解读64-66
  • 4.3.2 衰弱的传统与解构的民俗66-68
  • 4.3.3“人文精神”的救赎68-71
  • 第5章 结语:误读与坚守71-72
  • 参考文献72-77
  • 注释77-79
  • 附录79-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4-85
  • 后记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文淑;;家园何处——孙惠芬乡村叙事中“乡”与“城”的表征[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2 程义伟;宋扬;;辽宁辽南文化与孙惠芬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9年S1期

3 马琳;;空间场域·身份认同·人文关怀——经济变迁背景下的孙惠芬小说[J];小说评论;2009年S1期

4 程亚丽;;论《吉宽的马车》——孙惠芬创作中的空间叙述[J];文艺争鸣;2010年11期

5 郑斯扬;林丹娅;;城乡变迁中的孙惠芬小说之伦理观[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周景雷;;不可探查的“关系”与“坏乡村”的秘密——关于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J];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02期

7 王元;;艰难抉择——读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J];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16期

8 刘益令;;认识孙惠芬[J];海燕;1998年11期

9 王艳荣;;乡村叙事与民间声音——读孙惠芬的《上塘书》[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张峗;孙惠芬;;在城乡之间游动的心灵——孙惠芬访谈[J];小说评论;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代红;孙惠芬新作: 用心灵穿越 百年辽南和家族传奇[N];大连日报;2011年

2 李敬泽 评论家;孙惠芬的葬花辞[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陆梅;歇马山庄:孙惠芬的心灵故乡[N];文学报;2003年

4 杨鸥;孙惠芬:关注民工的精神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本报记者 舒晋瑜;孙惠芬:这是一次黑暗里的写作[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周立民;孙惠芬的后花园[N];辽宁日报;2002年

7 周立民;孙惠芬的后花园[N];文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研;放慢脚步寻找安放心灵的位置[N];辽宁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尹平平;《生死十日谈》:乡村生死故事背后的“精神黑洞”[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10 山民;“事实”与“真实”[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海霞;论孙惠芬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超;游走在城乡之间的精灵[D];渤海大学;2015年

3 姜玉倩;孙惠芬乡土小说中的时间叙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董冰冰;论孙惠芬的“底层叙事”[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汪娜娜;孙惠芬小说中的城乡空间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关聪;孙惠芬小说的民俗书写[D];吉林大学;2016年

7 肖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解读孙惠芬作品中的城乡情感走向[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庆蕾;游走在城乡之间的寂寞灵魂——孙惠芬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苏日娜;试论孙惠芬笔下的乡村女性形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武笳;痛并爱着[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孙惠芬小说的民俗书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7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317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