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北宋初期学术对散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5-07 14:17

  本文关键词:论北宋初期学术对散文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宋代于学术上形成了具有强烈特色的“宋学“是古代中国学术的一个巅峰,在文学上更是与唐代文学双峰并峙,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最高水平。究宋学与宋型文学形成的源头,研究者们大都指向了庆历时期,而庆历时期之前即北宋初期无疑与庆历年间在学术与文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更是宋学与典型宋型文学形成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材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少、总体创作成就不高等原因,北宋初年这一意义重大的阶段,其学术与文学却被大多数学者忽视,尚需要更加全面细致地研究。而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相对于诗歌戏剧等其他文体而言与学术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中国古代,对散文的提倡从来与学术的振兴相联系。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精神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过程就十分复杂、曲折,它既包含着文学的革新,也与学术的新变息息相关,因此笔者找出宋初三代学术对散文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以求更加对宋代文化高峰来临前的这一重要时期的学与文有一个更加明晰的把握,具体构思如下:第一章:概述北宋初期学术的整体情况及其特点。北宋初期,上承晚唐五代,下开庆历其学术具有典型的过渡性质,其中汉唐一直恪守的所谓“章句训诂”之学,在学术界尤其是官方学术界仍然占有者绝对的优势地位,然而个别思想先进的学者已经开始反思这种陈腐的研究模式,他们开始逐渐抛开章句的枷锁,开始大胆怀疑经典,以己意说经;而另外一些学者,尤其是道家与佛家人士,在与儒家的冲突中,不断做出努力,试图融合三教,儒生也或明或暗地主动吸收着佛道思想,而这些对后来宋学的形成影响颇深,种种现象,背后则昭示着儒学在经过晚唐五代的乱世之后,又开始了新的振兴,这也是宋初散文新变的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北宋初年的学术对散文家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于儒学的再一次振兴,传统儒家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再一次被强调,作家开始批判、摒弃晚唐五代以娱乐和争名夺利为目的的轻薄文学观,开始强调文章要符合并宣扬儒家的思想道德,走到极端的作家甚至否定了文学的艺术性,散文又一次沦为了说教的工具。与此同时,随着儒道的提倡,鼓吹道统的学者,自然形成了“文统”,并都把“文统”的继承人指向了自己,他们运用自己个人的影响力,广泛地提携后进,俨然形成了有着明确的领导者以及明确创作要求的文学团体,这种文统思想的萌芽,无疑对后来宋代散文盟主更迭的现象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作家在高扬儒家思想的同时,或高调或低调地吸收了佛道思想,部分作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主张,他们开始用精深的佛道思想分析艺术创作的规律,并且宽容地肯定了散文中“奇”与“艳”的艺术性,以抒发“真情”,提倡“自然”来要求自己的创作。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北宋初年学术对散文具体创作的影响。首先,由于学术在北宋初年的振兴,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类书的编纂等原因,北宋初年的文人较之五代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造成了“以才学为文”的特点,他们广泛用典,热衷于巧对、奇对,形成一种富丽堂皇的风格,革除了五代的浅俗。其次,由于宋初学术的新变以及新学术与散文的结合,北宋初年散文创作表现出尚议论的倾向,各种文体中议论的深度、广度都有着明显地增加。第三,由于学术创新思想以及佛、道两家思想启迪等多种因素,北宋初年散文创作展现出了求新求怪的风格,作家往往敢于翻案,破体为文,在立意谋篇上都有所突破。最后,学术上的驳杂决定了文人思想与创作的驳杂,许多主张尚处于未成熟期,因此并不能全然指导创作,所以导致了北宋初年创作上既有符合新要求的方面,同时还有因循守旧的方面。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北宋初期学术如对散文上述影响的意义。首先,学术在影响文学的同时,文学作为独立的科目不可能不反过来影响学术,学者们多用议论以及专题论文的方法解说经意,多用文学的手法写作学术文章,多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学术,这无不体现着散文对学术的影响。其次,在北宋初年,学术和散文互动模式,无疑为后来的宋代学术与文学的互动做了有益的准备,它对紧随而来的庆历时期学术与散文的繁荣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反思意义。最后,这种影响可以视为学者与作家身份的统一,这在官吏、文人、学者三者身份泾渭分明的汉唐时期是极为罕见的,北宋初年这些身为学者的作家有多是官吏,造成了宋代知识分子“吏事、文章、经术”相统一的典型知识结构。
【关键词】:北宋 初年 学术 理论 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act6-11
  • 绪论11-19
  • 一、研究综述11-18
  • 二、选题意义18-19
  • 第一章 北宋初期学术特点19-42
  • 第一节 官方学术对“章句注疏”之学的继承19-28
  • 第二节 北宋初期学术的怀疑与创新28-35
  • 第三节 儒、释、道三教的初步融合35-42
  • 第二章 北宋初期学术对散文理论的影响42-59
  • 第一节 经世致用的作文追求42-50
  • 第二节 北宋初年散文家的文统思想50-54
  • 第三节 三教融合对北宋初年散文理论的影响54-59
  • 第三章 北宋初期学术对创作的影响59-75
  • 第一节 以才学为文59-63
  • 第二节 尚议论倾向63-66
  • 第三节 尚奇文风66-70
  • 第四节 散文创作与理论的矛盾70-75
  • 第四章 北宋初期学术对散文影响的启示75-82
  • 第一节 散文对学术的反作用75-78
  • 第二节 对庆历时期的学术与散文互相作用的影响78-80
  • 第三节 宋初士大夫知识结构的整合80-82
  • 结语82-83
  • 参考文献83-87
  • 后记87-88
  • 个人简历88-89
  •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丽艳;流出来的散文──《雷达散文》印象[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3期

2 韩小蕙;90年代散文的八个问题[J];文学自由谈;2000年01期

3 刘薇;20世纪90年代初“散文热”原因浅探[J];理论与创作;2000年04期

4 蔡江珍;在寻常中追索新的可能──澳门近年散文随感[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01期

5 贾宝泉;漠风·梅香──“《散文》主编谈散文”之六[J];中国三峡建设;2000年04期

6 单正平;关于散文[J];文学自由谈;2001年03期

7 万承焯;散文散谈[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佚名;散文八怪 见怪不怪[J];河南税务;2001年20期

9 叶延滨;散文如何有所突破[J];中国职工教育;2001年08期

10 叶延滨;;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上)——在一个散文学习班的讲课[J];写作;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淮西;;小议散文写作的多样性及风格[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韩小蕙;;创新是我们永远的使命——2011年散文创作述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1)[C];2012年

3 方铭;;论明清散文[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其林;;浅谈散文创作的特点和体会[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贵忱;;辽海讲坛第五讲 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6 杨献平;宋晓杰;;散文应当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美——关于当下散文写作的十个问题[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洪金;;生活:零星的、偶然的、超越的——宋晓杰散文《草木人间》阅读记[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蒋明玳;;心灵的真实坦露——论瞿秋白的散文创作[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秀廷;;抒写文化乡愁——当下散文写作中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梁向阳;;“大散文”:意象阔远的散文天地[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川;散文发展将更趋多元化[N];北京日报;2002年

2 高深;散文到底长得什么样?[N];北京日报;2003年

3 红孩;散文八怪[N];法制日报;2001年

4 陈辽;散文“小百科”“传经送宝”书[N];光明日报;2003年

5 于坚;我谈散文[N];云南日报;2004年

6 李多;泛散文化时代的散文创作警钟[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刘长春;论散文易写而难工[N];文学报;2006年

8 马叙;“原散文”——一个全新的散文写作概念[N];文学报;2008年

9 王尧;散文危机与对“散文”的偏离[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金莹;散文“叛徒”如何前行?[N];文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晓青;苏门六弟子散文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王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类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陆丽明;《左传》与唐代散文[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李刚;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庄萱;过渡时代的炬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付琼;徐渭散文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D];复旦大学;2004年

7 简加言;融合中外散文精华的艺术创造[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慧琴;20世纪中国游记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李波;清代庄子散文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琳;张恨水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赞;文中有画的艺术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婷;鲁迅文学奖获奖散文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任凯;论林文月的散文创作[D];华侨大学;2015年

4 徐静;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郁达夫散文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陈海萍;哲思·诗性·幽默[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卢林佳;形式的政治[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饶玉群;陈子龙散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陈金霞;吴晟散文创作论[D];吉林大学;2016年

9 王通;论北宋初期学术对散文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10 陆颖蓉;试论当代画家散文[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北宋初期学术对散文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0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9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