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余华与八十年代“文化热”

发布时间:2021-12-16 23:19
  <正>批评界在对余华的描述中,往往呈现为"两个余华":20世纪80年代后期"暴力化"的先锋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温情化"的写实余华。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通常是采用历史"断裂"或者"转型"的框架。问题是,"两个余华"的现象是一种历史应然,还是批评家一厢情愿贴上的文学史辨识标签呢?如果这一历史"断裂"真的存在,那么又是如何在余华身上发生的呢?"两个余华"又是如何统一在一位作家身上的呢?事实上,在先锋文学的论述框架内,"两个余华"时而统一时而分

【文章来源】: 文艺争鸣.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文化热”中的“先锋”
二、匮乏的补偿:小镇与城市
三、现实经验之外:“寻根”与“先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寻根文学”周边 [J]. 程光炜.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1(01)
[2]批评的力量——从两篇评论、一场对话看批评家与王安忆《小鲍庄》的关系 [J]. 程光炜.  南方文坛. 2010(04)
[3]如何理解“先锋小说” [J]. 程光炜.  当代作家评论. 2009(02)
[4]“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以汪曾祺小说《受戒》为中心 [J]. 钱振文.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2)
[5]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J]. 余华.  读书. 1999(07)
[6]无力的言辞 [J]. 郜元宝.  读书. 1994(06)
[7]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 [J]. 余华.  外国文学评论. 1990(02)
[8]关于“文化”问题的问答 [J]. 李译厚,荣韦菁.  电影艺术. 1987(01)
[9]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J]. 戴锦华.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1989 (07)
[10]一九八六年[J]. 余华.  收获. 1987 (06)



本文编号:3538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38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d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