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从接受角度看屈原形象的转变 ——以《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22 06:30
  战国中期楚国士大夫屈原品性高洁、才华绝异,然身处乱世、奸谗当道,虽执履忠贞却难逃谗佞宵小的陷害,被贬遭弃;又庸君不明,亲佞远贤,屈原幸君拔擢一寤而不能,终怨愤投江。屈原忧愁苦闷之时作了《离骚》等二十五篇,后被刘向辑入《楚辞》一书,受到后世广大读书人的诵阅,并产生了一批专门注解研究《楚辞》的著作,而作品中所蕴涵的屈原形象亦在不同的研究者笔下产生了不同的转变。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认为屈原“不胜愤懑”,是一个“怨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认为屈原“过亲而怨”,是一个“爱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认为屈原“爱君无己”,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臣子形象。屈原的形象在不同注本中的转变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注者所处的时代特征是造就他们如此注解的背景环境;注者自身的经历使其在注释时搭建了一个和屈原情感共鸣的桥梁;再加上注者自身所受的思想影响、学术氛围等原因,最终使屈原的形象慢慢转变。 

【文章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从汉至宋屈原形象的解读与塑造
    一、“怨君爱国”的屈原——王逸《楚辞章句》
    二、“爱君爱国”的屈原——洪兴祖《楚辞补注》
    三、“忠君爱国”的屈原——朱熹《楚辞集注》
第二章 屈原形象由“怨”到“忠”的转变方式
    一、重塑君王形象
        (一)极力为君王挽尊
        (二)直说君王之恩深义重
    二、从儒家的角度来呈现君臣之礼
        (一)削减屈原对自身遭遇的关注
        (二)注重对自身修养的约束
        (三)表现屈原对君王的爱慕之情
    三、忽视或削弱屈原有关去国离君的言辞
        (一)转换解释角度
        (二)忽视相关言辞
    四、不援引事实人物
        (一)只解释字面意思
        (二)从文中设托的角色出发解释
第三章 从汉至宋屈原形象转变的原因探讨
    一、王逸阐释屈原“怨君爱国”形象的原因
        (一)皇权式微与同土共国
        (二)经学盛行与经学式微
    二、洪兴祖阐释屈原“爱君爱国”形象的原因
        (一)内忧外患局势下的忧世之语
        (二)洪、屈同遭多舛仕途的共鸣
        (三)秉持道德伦常的宋儒气节
    二、朱熹阐释屈原“忠君爱国”形象的原因
        (一)忧患时代下的颠沛人生
            1、抗金现实对士大夫的要求
            2、坎坷人生不忘复国雪耻
        (二)重建儒家精神价值体系
            1、修身养性的内圣传统
            2、“三纲五常”的性理之学
            3、疑经改经的义理之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5459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459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