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说”视野下的主体性写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2 15:51
在当下的消费社会,市场经济唯利是图的原则侵入文学写作的领地,在金钱欲望的驱使下,一部分的写作就成了基于“他者”(市场)需求的实践活动,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主体是缺席的。“性灵说”理论是热切呼吁并主张写作主体在场的文学理论,袁枚、林语堂、汪曾祺等人对“性灵说”理论的实践与当时的某些“主流”写作模式形成疏离而富有“主体性”的意味,本论文将对“性灵说”理论视野下的写作行为和作品进行研究,力求把握其背后的主体精神,为当下的文学写作与写作主体的重建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绪论部分介绍了写作主体缺失的问题,介绍了写作主体缺失的原因并由此而带来的影响,由此提出对写作主体的重建。第一章对“性灵说”背后的哲学思想进行透视、对其核心内蕴“不拘格套,独抒性灵”进行解读、确定写作主体在场的理论阐释角度,在明确“主体性写作”概念的同时借助当代的主体间性文学理论对其提出反思。第二章对袁枚的“情欲写作”进行研究。首先解读出其诗学理论“性灵说”对个体情感的推崇,然后分析出袁枚情欲写作的思路,并通过对袁枚情欲诗歌的品评而指出这种纵欲主体的可疑性。第三章对林语堂的1932年——1936年的小品文写作进行研究。首先解读出其...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由“写作主体”的缺失谈起
(一)消费时代“写作主体”的缺失
(二)研究方法及价值
一、“性灵说”理论阐释与“主体性写作”内涵的确定
(一)“性灵说”产生的哲学背景
(二)性灵说:不拘格套,独抒性灵
(三)“主体性写作”内涵的确定和反思
二、可疑的主体——袁枚的情欲写作
(一)袁枚“性灵说”的理论阐释
(二)袁枚主体性写作实践分析
1.抒情主体·朴质意真
2.情欲主体·情感和欲望的杂糅
3.欲望主体·肉欲的狂欢
(三)对袁枚情欲写作的评价
三、独立的主体——林语堂30年代的小品文写作
(一)林语堂“性灵说”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林语堂之“性灵说”
(三)林语堂独立意识下的写作实践分析
1.个体主体·私人生活的感兴书写
2.趣味主体·社会问题的智性表达
3.公共主体·政治事件的个性评论
(四)对林语堂独立性写作的评价
四、臻善的主体——汪曾祺80年代的“关怀式”写作
(一)文艺政策“拨乱反正”后写作主体的回归
(二)人道主义: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动机
(三)“主体精神”投射下的写作实践分析
1.自然化的场域·自然美·回归本真的追求
2.市井化的场域·秩序美·仁爱精神的投射
3.政治化的场域·淡化苦难·达观精神的投射
(四)对汪曾祺“关怀式”写作的评价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直觉说”到“性灵说”——林语堂与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比较[J]. 薛雯. 文学评论. 2011(03)
[2]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价值体验的共通感[J]. 李咏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3]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J]. 周生春,杨缨.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04)
[4]“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 徐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5]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J]. 王光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3)
[6]三十年代林语堂文艺思想论析[J]. 彭立. 文学评论. 1989(05)
[7]论文学的主体性[J]. 刘再复. 文学评论. 1985(06)
博士论文
[1]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D]. 孔燕妮.复旦大学 2011
[2]未完成的主体性[D]. 方亭.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46663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由“写作主体”的缺失谈起
(一)消费时代“写作主体”的缺失
(二)研究方法及价值
一、“性灵说”理论阐释与“主体性写作”内涵的确定
(一)“性灵说”产生的哲学背景
(二)性灵说:不拘格套,独抒性灵
(三)“主体性写作”内涵的确定和反思
二、可疑的主体——袁枚的情欲写作
(一)袁枚“性灵说”的理论阐释
(二)袁枚主体性写作实践分析
1.抒情主体·朴质意真
2.情欲主体·情感和欲望的杂糅
3.欲望主体·肉欲的狂欢
(三)对袁枚情欲写作的评价
三、独立的主体——林语堂30年代的小品文写作
(一)林语堂“性灵说”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林语堂之“性灵说”
(三)林语堂独立意识下的写作实践分析
1.个体主体·私人生活的感兴书写
2.趣味主体·社会问题的智性表达
3.公共主体·政治事件的个性评论
(四)对林语堂独立性写作的评价
四、臻善的主体——汪曾祺80年代的“关怀式”写作
(一)文艺政策“拨乱反正”后写作主体的回归
(二)人道主义: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动机
(三)“主体精神”投射下的写作实践分析
1.自然化的场域·自然美·回归本真的追求
2.市井化的场域·秩序美·仁爱精神的投射
3.政治化的场域·淡化苦难·达观精神的投射
(四)对汪曾祺“关怀式”写作的评价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直觉说”到“性灵说”——林语堂与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比较[J]. 薛雯. 文学评论. 2011(03)
[2]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价值体验的共通感[J]. 李咏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3]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J]. 周生春,杨缨.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04)
[4]“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 徐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5]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J]. 王光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3)
[6]三十年代林语堂文艺思想论析[J]. 彭立. 文学评论. 1989(05)
[7]论文学的主体性[J]. 刘再复. 文学评论. 1985(06)
博士论文
[1]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D]. 孔燕妮.复旦大学 2011
[2]未完成的主体性[D]. 方亭.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46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46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