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萧红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16:09

  本文关键词:“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萧红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萧红,客观地说,她应是上一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救亡血与火交织的文化背景下,左翼文学“女性写作”的代言人;某种意义上,在女性“身体写作”的文学版图上,相对于90年代以来的新生代女作家们,萧红也是一位不容置疑的先行者。笔者之所以选择萧红作为此次研究课题,亦在于她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人文哲思。萧红从其敏锐的女性视角出发,利用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女性身体”及其陷入的日常生活为文本素材,力求摆脱国家革命话语对身体的控制和规训,客观冷静地描述出下层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还原女性在人性愚昧的男权历史中艰难前行的社会真实。她既不偏激又不封闭的写作态度造就她特殊的文本创作模式,表征出女性写作及女性意识发展的最基本层面,以及父权制中心历史惯性前进的女性生存最真实困境。同时她秉承“五四”对人性的追思,力透纸背地揭露北中国乡村被封建传统思想所腐蚀而麻木不仁的炎凉人性,集中批判了其背后所隐现的病态社会心理。而独特的身体元素的贯穿加之她深切的人文关怀共同造就了她区别于他人的创作方式。其身体叙事中所浸透着的浓烈生命悲剧意识亦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为后人所思、所用。本论文主要以女性主义身体理论为分析范畴,聚焦并力图贴近这些特殊的女性“铭文”,重在剖析萧红小说中身体书写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并从生命价值的涵义上讨论其深刻的女性意识和“个人”本体价值的抒发。论文主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章从萧红的生平出发,追述她本身所遭受的“身体磨难”,同时结合其散文、诗歌中的自我身体经验的诗意表达,进而分解出各类运用在其文本创作中的身体元素。第二章则立足于萧红小说中对遭受生育、饥饿、疾病和两性摧残的受损身体书写,力图剖析出她的身体叙事特色以及她对于“人”尤其是女人的生命本原的关注和追问。第三章从囿于父权、阶级与民族的身体,到身体的自觉与不自觉反抗,再至为身体解魅,层层递进,深入解析萧红身体叙事背后的精神内涵建构,深掘她对女性生存真相的关照和忧思背后所映现的对妇女自我主体性认同的迷失与找寻,进而探讨她对北国乡村蚁民庸众的“国民性”审视。
【关键词】:萧红 身体 叙事 女性 国民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3
  • (一)问题提出及其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综述9-12
  • (三)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12-13
  • 一 萧红身体经验的自我表达13-21
  • (一)备受摧残的“身”14-16
  • (二)无处安放的“心”16-21
  • 1.家之不得16-17
  • 2.情之梦碎17-21
  • 二 萧红小说中的身体书写21-41
  • (一)动物化生育——母体的怪诞书写21-26
  • 1.母体的排斥21-22
  • 2.母体的刑罚22-24
  • 3.母体的动物化24-26
  • (二)饥饿书写:生存之本的缺失26-31
  • 1.身体的饥饿26-28
  • 2.饥饿感的驱动性28-31
  • (三)疾病书写:病体的铭刻31-35
  • 1.丑怪化的病体31-32
  • 2.结核病——压抑的病体32-35
  • (四)两性书写:“灵”与“肉”的分离35-41
  • 1.性与暴力的受体35-38
  • 2.与“欲”相悖的纯爱38-41
  • 三 萧红身体叙事的精神内涵41-55
  • (一) 囿于父权制文化的身体42-44
  • (二) 阶级、民族的双重压迫44-47
  • (三)身体的自觉与不自觉反抗47-49
  • (四)为身体解魅49-55
  • 1.战争与家国、性别与政治的矛盾纠结49-52
  • 2.“五四”“人学”的延续52-55
  • 四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61
  • 附录一: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自奋;《孩子的讲演》告诉我们的——萧红创作的一种细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张懿红;谈萧红后期的小说《山下》的主题[J];社科纵横;2001年04期

3 赵靖;萧红·萧红作品·萧红网页[J];图书馆建设;2002年01期

4 滕新贤;冲破低矮的天空——论萧红体的女性文体特征[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王义祥;谈萧红散文的特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年06期

6 胡慧明;论萧红创作的艺术个性[J];云梦学刊;2002年03期

7 王义祥;;萧红思想意识探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邓辅玉;论萧红的婚恋及其创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蔡荷芳;论萧红散文的个性化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10 全艳萍;关于寂寞的一种分解——萧红创作中的心理结构分析之一[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庚;;萧红的创作反映民族时代精神——兼谈其社会化因由[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郭淑梅;;萧红研究的历史嬗变及学科建构意义[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宋晓庚;;关于萧红研究的几点建议[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黄子平;;诗人萧红[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秋山洋子;;《风雨中忆萧红》我感[A];丁玲与中国女性文学——第七次全国丁玲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6年

6 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7 黄晓娟;;萧红与现代史上女性作家的精神差异性[A];东方丛刊(2002年第4辑 总第四十二辑)[C];2002年

8 宋晓庚;;年年朝朝暮暮 不过丁忧离歌——谈萧红和她的作品[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9 钟耀群;;人间天上长相伴——《端木与萧红》前言[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10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雅茹;萧红研究的现状与焦点[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余话[N];吉林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杨宁舒 蔡东民;萧红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蔡东民;萧红研究会萧红文学院黑龙江文学馆在哈揭牌[N];黑龙江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杨宁舒;纪念萧红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杨宁舒;擦亮萧红名片 提升文化实力[N];黑龙江日报;2011年

7 郭淑梅;哈尔滨:萧红国际化文学基因的生成之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杨宁舒;我省打造“萧红系列文化品牌”工程[N];黑龙江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宁舒;做精“萧红”文化名片[N];黑龙江日报;2011年

10 秋石;寻找萧红“小妹”[N];文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3 黄晓娟;雪中芭蕉[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琳;萧红及其作品的生命追寻[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仙花;萧红:凝视荒凉[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D];青岛大学;2003年

4 王琪玮;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黄蕾;论萧红散文的寂寞情怀[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小英;萧红文学创作中的文体意识与个性化叙事[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晓晨;新时期以来萧红接受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许嫩红;鲁迅精神脉络视阈下的萧红文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9 金香丹;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刘金嵛;回忆里的烛光—从《回忆鲁迅先生》看萧红[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萧红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8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c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