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竹枝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徽竹枝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竹枝词,又称“竹枝曲”、“竹枝歌”、“竹枝”等,最初是民间流传的一种乡土气息浓厚、抒情言意的民间歌谣。自唐代文人改造、创作后成为流传长久的竹枝词。竹枝词凭借其‘志土风而详习尚’的特征独树于诗歌历史长河之中,又因其多吟咏风土的重要特征,与地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安徽竹枝词是中华竹枝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记录了从唐代至民国期间安徽地区的生活世相,具有重要的文学、民俗学和地方志学等多重价值。竹枝词生动而形象地临摹出人间世态和民生民情,同时又充斥着特色文化烙印和浓郁的风土民俗气息,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安徽地区当地的竹枝词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拟从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相互结合的双重文学视角切入,佐以民俗学相结合角度出发,通过对现有的全部安徽竹枝词语料的详细分析、整理,力争通过对安徽竹枝词的源起和发展演变进程、时空分布以及作者群分布三方面的系统性梳理,对安徽竹枝词关于传统文人诗歌的主题的继承、最初民间诗歌形式的延续以及作为地方志、民俗志功能的全面、整体性研究。同时从安徽竹枝词的文学式内容描绘、民歌形式的传承以及民俗化风土习尚的记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研究安徽地区从唐至清末明初这几百年光阴的安徽民众的生活记忆和民俗文化烙印。并且从竹枝词自身由民间文学向文人文学推进的文学性转变的角度,以及安徽地域文化特性的内力作用的共同催化下形成的安徽竹枝词的徽派特色进行成因分析,力求通过对安徽竹枝词的徽派特征的研究、分析,将安徽的山川水美、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通过安徽竹枝词全方面、多角度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竹枝词 安徽竹枝词 文人文学 民间文学 民俗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6-7
- Summary7-11
- 绪论11-19
- 一、相关研究综述11-15
- (一) 对竹枝词的源流和意义的考究12-13
- (二) 对刘禹锡、杨维桢等主要文人竹枝词作品的研究13
- (三) 地方竹枝词研究13-14
- (四) 安徽竹枝词的研究现状14-15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15-17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7-19
- 第一章 安徽竹枝词概况19-41
- 第一节 竹枝词概述19-23
- 一、竹枝词的起源19-20
- 二、竹枝词的发展与演变20-23
- 第二节 安徽竹枝词的产生和发展23-25
- 第三节 安徽竹枝词的时空分布25-30
- 一、历代作品分布形势25-26
- 二、时空分布差异缘由26-30
- 第四节 安徽竹枝词的作者群分布30-41
- 一、宋代安徽竹枝词作者群31-32
- 二、元代安徽竹枝词作者群32-33
- 三、明代安徽竹枝词作者群33-35
- 四、清代安徽竹枝词作者群35-39
- 五、民国时期安徽竹枝词作者群分布39-41
- 第二章 安徽竹枝词的多元化特征41-66
- 第一节 安徽竹枝词的传统诗歌题材41-53
- 一、山水田园诗42-45
- 二、咏物言志诗45-49
- 三、歌咏爱情诗49-51
- 四、感时针砭诗51-53
- 第二节 安徽竹枝词的民间歌谣本色53-58
- 一、回环往复的民歌形式53-54
- 二、明快韵致的民歌语言54-58
- 第三节 安徽竹枝词的民俗风土志属性58-66
- 一、安徽民俗风土的全貌展现58-62
- 二、安徽竹枝词的地方志属性62-66
- 第三章 安徽竹枝词雅俗相融的艺术特色66-81
- 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艺术特征66-71
- 一、丰富的诗歌意象66-69
- 二、多样的表达技巧69-71
- 第二节 雅俗共存的艺术风格71-75
- 一、俗中求雅,雅俗并存72-73
- 二、雅中彰俗,风俗长存73-75
- 第三节 雅俗共赏的审美特征75-81
- 一、主客相融的审美态度75-76
- 二、写实诗画的审美体验76-77
- 三、真于情性的审美意境77-81
- 第四章 安徽竹枝词的研究意义81-96
- 第一节 安徽竹枝词研究的文学意义81-87
- 第二节 安徽地域文化的风土特色87-91
- 第三节 安徽竹枝词研究的当代意义91-96
- 结语96-99
- 参考文献99-104
- 附录104-114
- 后记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勤;;一部颇具特色的地方断代史专著——读《安徽近代史》[J];学术界;1990年05期
2 宗良;;一次展示安徽新形象的外宣活动[J];对外大传播;1996年Z2期
3 朱玉龙;;安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罗安;;近代安徽灾荒频仍原因试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5 刘建萍;;安徽文化软实力刍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6 过慈明;;柏文蔚与安徽现代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艾家凤;;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程根木;安徽吸引外资的地区导向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9 张安东;;民国时期安徽农民离村成因探析[J];农业考古;2009年01期
10 吴烨;陈志超;;制度变迁与安徽文化强省战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效昭;;寻求发展安徽经济之策的几点理性思考[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傲兰;;安徽应强化实施大开放战略[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蒋云龙;;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安徽经济的崛起[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红兵;;安徽:经济塌陷到崛起的路径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武云亮;刘坤;;现代服务业拉动安徽经济增长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赵良庆;;安徽经济结构调整若干问题探讨[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加快安徽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洪永平;;提高安徽历史文化影响力的思考[A];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3年
9 朱云鹃;;安徽区位经济优势分析[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平;;要把发展作为我省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代序言)——在“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过劲松 本报记者 姚自琦;安徽经济为何能逆势上扬?[N];安徽经济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晓琴;县域经济助力安徽经济稳增长[N];安徽经济报;2013年
3 本报评论员;着力打造安徽经济升级版[N];安徽日报;2013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耀;评《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论丛》[N];安徽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高卫民;谁在支撑安徽经济稳增长?[N];安徽经济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广鑫业;前三季度安徽经济运行中部领先[N];安徽经济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广鑫业;解析安徽经济“喜”与“忧”[N];安徽经济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晓琴 实习生 胡月;安徽经济转型成效继续显现[N];安徽经济报;2014年
9 省经济研究院 胡再生 夏兴萍 王娟;安徽经济稳增长的对策建议[N];安徽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晓琴;透视“新常态”下的安徽经济[N];安徽经济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建;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13年
2 刘海涛;安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98-1938)[D];苏州大学;2015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印萍;安徽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2 吴慧勤;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3 赵金阁;安徽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4 刘旭姣;传播学视野下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路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孔军;近代安徽矿业地理初探(1840-1945)[D];安徽大学;2016年
6 杜飞升;安徽上市公司CFO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7 刘梦琴;安徽竹枝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黄煦;安徽各地市产业转移承接力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9 张一;清末民初安徽报刊与新思潮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10 李德尚;近代安徽手工业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安徽竹枝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