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曾及其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7 18:28
黄曾(1802—1878?),字菊人,自号瓶隐生,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大挑知县,分发直隶(今河北省)。咸丰六年(1856)授香河县(今属河北廊坊),其后回任两次。同治四年(1865)调任平谷县令(今属北京)。黄曾少有才名,八岁时“刻烛为茶人诗,一座倾倒”,其一生创作内容丰富,著有《瓶隐山房词钞》八卷、《瓶隐山房诗钞》十二卷、《抱香庐集》八卷、《疑梦集》四卷、《抱香庐摘稿》不分卷、《忏花台传奇》。本文主要以黄曾及其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其在晚清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作出合理评价。首先,由于关于黄曾的资料较少,其著作中《抱香庐集》、《疑梦集》、《忏花台传奇》均已散佚,故笔者在大量搜集资料和细致梳理其留存作品的基础上尽可能详尽地考述了黄曾的生平、交游及其著作情况。其次,笔者通过诗词纵向比较的方法对其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分析,总结了黄曾作品在创作上多咏叹诗画文物、表现人生愁苦和艺术上敢于开拓创新、抒发一己之怀的特点。最后,笔者结合晚清词坛词风“嘉道新变”的时代背景,论述了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对黄曾词作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黄曾在这一时期与江浙文人间的词学活...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黄曾生平、著作与交游考述
第一节 黄曾生平考述
第二节 黄曾著作考述
第三节 黄曾交游考述
一、黄曾与同乡友人
二、黄曾与其他友人
第二章 黄曾文学创作论
第一节 多咏书画文物之作
第二节 人生落拓、羁旅漂泊的感伤
第三章 黄曾文学风格论
第一节 敢于探索的文学创新精神
一、诗歌体裁兼备、风格多样
二、词作用调广泛、立题新颖
三、用语新颖独特
第二节 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
一、诗人之诗
二、词人之词
第四章 黄曾与嘉道文坛
第一节 黄曾对浙、常二派词风的融合
第二节 黄曾的词学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事迹编年
附录二: 《抱香庐摘稿》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常州词派研究百年[J]. 王亚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06)
[2]浅谈比兴寄托手法对词学发展的影响[J]. 薛寒冬. 艺术评鉴. 2017(17)
[3]清词研究的空间与视野[J]. 张宏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4]袁通与嘉道词坛上的性灵说[J]. 才峻.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5]浙西词派研究述论[J]. 刘红红.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6(06)
[6]咏物与禁体:论清代浙西词派之咏物词[J]. 刘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7]咏怀与咏史:论晚清咏物词[J]. 刘深. 广西社会科学. 2016(09)
[8]论朱彝尊与厉鹗对雅词理论的贡献[J]. 李庆霞.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9]常州词派的“根”与“树”——兼论常州词学的流传路径与地域辐射[J]. 陈水云. 文学遗产. 2016(01)
[10]南宋雅词的推出与浙西词派的崛起[J]. 黄浩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5(04)
本文编号:3720428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黄曾生平、著作与交游考述
第一节 黄曾生平考述
第二节 黄曾著作考述
第三节 黄曾交游考述
一、黄曾与同乡友人
二、黄曾与其他友人
第二章 黄曾文学创作论
第一节 多咏书画文物之作
第二节 人生落拓、羁旅漂泊的感伤
第三章 黄曾文学风格论
第一节 敢于探索的文学创新精神
一、诗歌体裁兼备、风格多样
二、词作用调广泛、立题新颖
三、用语新颖独特
第二节 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
一、诗人之诗
二、词人之词
第四章 黄曾与嘉道文坛
第一节 黄曾对浙、常二派词风的融合
第二节 黄曾的词学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事迹编年
附录二: 《抱香庐摘稿》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常州词派研究百年[J]. 王亚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06)
[2]浅谈比兴寄托手法对词学发展的影响[J]. 薛寒冬. 艺术评鉴. 2017(17)
[3]清词研究的空间与视野[J]. 张宏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4]袁通与嘉道词坛上的性灵说[J]. 才峻.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5]浙西词派研究述论[J]. 刘红红.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6(06)
[6]咏物与禁体:论清代浙西词派之咏物词[J]. 刘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7]咏怀与咏史:论晚清咏物词[J]. 刘深. 广西社会科学. 2016(09)
[8]论朱彝尊与厉鹗对雅词理论的贡献[J]. 李庆霞.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9]常州词派的“根”与“树”——兼论常州词学的流传路径与地域辐射[J]. 陈水云. 文学遗产. 2016(01)
[10]南宋雅词的推出与浙西词派的崛起[J]. 黄浩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5(04)
本文编号:3720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720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