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双性同体”书写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25 06:00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等方面为后世叙事文本的创作树立了典范。作者曹雪芹以其高超的人物描写艺术,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大多数人物形象普遍存在“双性同体”的特征。但学界对此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身上,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其他人物,并且没有明确地将“双性同体”纳入到对《红楼梦》的整体研究中。《红楼梦》的“双性同体”特征还表现在叙事策略上,这包括叙事者本身的“双性同体”性,以及叙事视角的多重性、性别化的叙事干预策略、情感式叙事者权威的建立等方面。首先,叙事者“石头”的“双性同体”性在其产生的环境,和与贾宝玉身份的观照中体现出来,并分别在宝玉与黛玉、宝玉和宝钗的关系中承担着“双性同体”性的叙事功能。曹雪芹选择“双性同体”性的“石头”作为叙事者,一是由于他的“双性同体”性的思维方式,二是由于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与赞扬。其次,在叙述视角上,曹雪芹使用了男性化的全知、次知视角,和女性化的旁知视角相结合的策略。既有客观、理性、克制的男性气质的视角透视,也有主观、自我、感性的女性气质的视角透视。在叙述干预策略上,则使用了男性化的疏离型干预...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双性同体”性
第一节 “双性同体”的起源与流变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期待
第三节 《红楼梦》男性形象的女性化
第四节 《红楼梦》女性形象的男性化
第二章 《红楼梦》人物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第一节 王熙凤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一、王熙凤的男性气质
二、王熙凤的女性气质
第二节 探春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一、探春的男性气质
二、探春的女性气质
第三节 林黛玉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一、林黛玉的男性气质
二、林黛玉的女性气质
第三章 《红楼梦》叙事者的“双性同体”性
第一节 作为叙事者“石头”的“双性同体”性
第二节 作者曹雪芹的“双性同体”性
一、曹雪芹“双性同体”性的思维方式
二、曹雪芹对女性价值的肯定与赞扬
第三节 “通灵宝玉”的“双性同体”性在《红楼梦》叙事中的作用
一、宝黛关系中“通灵宝玉”的“双性同体”性
二、“金玉良缘”关系中“通灵宝玉”的“双性同体”性
第四章 《红楼梦》叙事策略的“双性同体”性
第一节 两种性别特点的多重叙事视角的交错
一、男性化的全知视角叙事
二、男性化的客观的次知视角叙事
三、女性化的旁知视角叙事
第二节 两种性别特点的叙事干预类型的共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67409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双性同体”性
第一节 “双性同体”的起源与流变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期待
第三节 《红楼梦》男性形象的女性化
第四节 《红楼梦》女性形象的男性化
第二章 《红楼梦》人物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第一节 王熙凤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一、王熙凤的男性气质
二、王熙凤的女性气质
第二节 探春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一、探春的男性气质
二、探春的女性气质
第三节 林黛玉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一、林黛玉的男性气质
二、林黛玉的女性气质
第三章 《红楼梦》叙事者的“双性同体”性
第一节 作为叙事者“石头”的“双性同体”性
第二节 作者曹雪芹的“双性同体”性
一、曹雪芹“双性同体”性的思维方式
二、曹雪芹对女性价值的肯定与赞扬
第三节 “通灵宝玉”的“双性同体”性在《红楼梦》叙事中的作用
一、宝黛关系中“通灵宝玉”的“双性同体”性
二、“金玉良缘”关系中“通灵宝玉”的“双性同体”性
第四章 《红楼梦》叙事策略的“双性同体”性
第一节 两种性别特点的多重叙事视角的交错
一、男性化的全知视角叙事
二、男性化的客观的次知视角叙事
三、女性化的旁知视角叙事
第二节 两种性别特点的叙事干预类型的共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67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86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