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与现代“士”文化精神的重塑
本文关键词:林语堂与现代“士”文化精神的重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中国传统的"士"阶级随之瓦解。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反思和焦虑,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士"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而在五四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中,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中,对现代"士"文化思想进行建构。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林语堂构建了自己的信仰体系,重塑了"上帝";在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他将"个性主义"与"法治社会"并举;在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中,重塑了现代"士"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基础部;
【关键词】: 重塑“上帝” 个性主义 怀疑与批判
【分类号】:I206
【正文快照】: 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林语堂是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接纳各种文化思想的,因此他的“士”文化精神体系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外来的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林语堂在童年时期就受到基督教思想的濡染,在经历了“信奉——背离——复归”三个阶段的变化后,林语堂重新搭建了自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国伟;;关于五四个性主义文学及其走向问题的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1期
2 莲子;论“五四”女性文学的个性主义特色[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3 冯秋红;;论“五四”个性主义文学的悲剧性[J];晋阳学刊;1993年04期
4 田益琳;张艳;;浅析五四时期个性主义的思想来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年03期
5 王铁仙;;中国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潮流——从晚明至“五四”[J];思想与文化;2001年00期
6 胡建;“五四”个性主义的历史命运初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05期
7 王铁仙;中国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潮流——从晚明至“五四”[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8 张艳;田益琳;;五四时期“个性主义”思想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9 梁光焰;;个性主义的本土资源及其现代性遭遇[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10期
10 朱寿桐;;创造社与新文学中的个性主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联芬;;由郭沫若对现代中国个性主义思想的反省[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2 张学植;;郭沫若早期个性主义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3 张学植;;郭沫若早期个性主义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A];郭沫若研究(第八辑)[C];1990年
4 支克坚;;一个被简单化了的主题——关于鲁迅小说及新文学革命现实主义发展中的个性主义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5 李晓虹;;郭沫若与先秦儒家“动的”文化精神[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军;文学的灯火[N];人民日报;2009年
2 郑翔;飞扬的理想时代[N];文学报;2014年
3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王姝;胡适《白话文学史》中“民间”话语的内在矛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倪莎;“网络群氓”和启蒙问题的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崔玲;癫狂:五四文学的个性主义姿态[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许道军;行走的影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晓丽;两位“致人性于全”的伟大作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5 曹柯新;论袁枚的思想及创作[D];苏州大学;2001年
6 刘欣;丁玲创作论[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林语堂与现代“士”文化精神的重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0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