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与宋金杂剧院本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论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与宋金杂剧院本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无论是剧本体制,还是演出形态,明清时期的节庆剧都与一般的文人杂剧相去甚远。尽管节庆剧与文人杂剧同样多为短剧,但它们却在社会功能上迥然不同。节庆剧直接承袭了宋金杂剧院本等中国早期戏曲的社会功能,表现出了鲜明的演出特色。通过考察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杂剧创作及演出状况,还可以借以推测中国早期戏曲的大概轮廓。
【作者单位】: 平顶山学院;
【关键词】: 承应戏 节庆剧 宋金杂剧院本
【基金】: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编号:201209
【分类号】:I207.37;J809.2
【正文快照】: 杂剧与传奇是我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两种文体。与传奇相比,杂剧艺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经历了一个更为漫长与曲折的发展历程。早在唐代,中国的曲艺大家庭中就已出现了杂剧的身影。唐人李德裕在一篇文章中记载:蛮退后,京城传说,驱掠五万余人,音乐伎巧,无不荡尽。……蛮共掠九千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东;;杂剧衰微研究述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1期
2 刘祯;大都杂剧的美学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吕靖波;晚明杂剧的心理解读[J];艺术百家;2001年03期
4 蒋玉斌;元代下层文人选择杂剧的心态试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聂俊亮;元代下层文人选择杂剧的心态试探[J];邢台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杜桂萍;;吟诵与案头杂剧的文本构成[J];学习与探索;2006年02期
7 窦开虎;李玉杰;;明初文化政策下的杂剧创作[J];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04期
8 朱崇志;赵山林;;彰显人文个性,梳理审美文脉——简论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的学术特点[J];学术交流;2007年09期
9 卫俪;;元代艺妓与杂剧的繁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10 徐子方;;20世纪以来明杂剧研究的回顾与点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子方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从只重文本到兼顾舞台:杂剧概念的古今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黑龙江大学 杜桂萍;对清代杂剧的若干认识[N];光明日报;2001年
3 杜桂萍;崇古意识与清初杂剧的文人化[N];光明日报;2004年
4 杜桂萍;元代文人与杂剧结缘的方式[N];光明日报;2000年
5 杜桂萍;晚明以后文人杂剧的文体选择及其书写形态[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颜伟;明清山东杂剧传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邹蓉;杂剧喜剧技巧史[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会;《西游记》抢婚故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妍;元代河南题材杂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典实;黄方胤《陌花轩杂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洁;元明易代中戏剧转承现象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4 王先勇;人的无奈—北曲杂剧《华亭秋》创作阐释[D];南京大学;2013年
5 高青;朱有q稍泳绱醋鞯奈幕犯馵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家东;杂剧衰微与传奇兴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燕;明杂剧中的女性天地[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敏;顺、康时期的杂剧创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斌;陈与郊及其杂剧创作[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孙培;长啸抒其不平[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明清杂剧史上的节庆剧与宋金杂剧院本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7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57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