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15年中国大陆古代赋学研究巡礼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15年中国大陆古代赋学研究巡礼
【摘要】:在20世纪赋学研究奠定的良好学术基础上,新世纪15年中国大陆的古代赋学研究呈现出繁盛的学术图景。首先,在地域分布上,出现了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扩展的趋势并形成了一支稳步壮盛的赋学研究学术队伍。其次,在学术建术上,赋学研究成果丰硕。具体表现在:赋文献辑录整理的迅速发展、文艺学文本阐释的多面化与深细化、学术史研究的系统化、交叉和边缘研究的不断开拓与创新以及数千篇赋学论文的深度掘进和多面拓展。再次,在学术特点上,新世纪古代赋学研究具有求全趋通、求异创新、开放互鉴的鲜明特色。以后的研究则仍需在学理阐释、学术态度、创研互动上多加注意。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新世纪 古代赋学 学术图景
【基金】:湖北省2016年度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6D002) 2016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中国大陆的古代赋学研究自20世纪由传统的批评方法向现代科学论证转型之后,在步入21世纪的15个多年头里,又及时融入新时代学术文化思潮而与时俱进,绘制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学术图景,从而把中国古代赋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20世纪古代赋学研究影像之扫描20世纪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予静;“班马”的辞赋观与汉代赋学思想的演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何新文;21世纪的赋学研究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冷卫国;刘勰的赋学思想[J];齐鲁学刊;2001年01期
4 王玉华;赋学研究的一部开创性力作——评《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6期
5 詹杭伦;清代赋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王海青;东晋赋学理论初探[J];理论学刊;2003年01期
7 唐小华;;唐代赋学思想发展脉络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孙福轩;;清代赋学研究述评[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刘培;;赋学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孙福轩;;论清代赋学的理论特征[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许结;;20世纪赋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沈文凡;;唐代诗人的“赋学观”及“洛阳情结”阐论[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韩晖;;赋学研究的重要突破——读踪凡新著《汉赋研究史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敏俐;八百年赋学批评的历史寻绎[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福轩;清代赋论流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盛晖;清代唐赋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万畅;清代庾信赋接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3 范增;魏晋南北朝赋学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耿国丽;刘勰赋学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宋秋霜;王修玉辞赋及《历朝赋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48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4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