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诗歌用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0:07
本文关键词:李攀龙诗歌用韵研究
【摘要】:本文依据《李攀龙集》(李伯齐点校,齐鲁书社1993年版)对李攀龙的全部诗歌作品进行用韵研究。李攀龙为山东历城人,生活于明代中叶嘉靖、隆庆年间。李攀龙曾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同时也是著名文学流派“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本文共收录1419首,其中古体诗431首,近体诗988首。本文首先归纳诗歌韵例,确定韵脚字,从而分析得出李攀龙诗歌用韵的韵系,并将它与《广韵》韵部的同用、独用情况相比较、与平水韵相比较,从而得出李攀龙诗韵的基本特征:趋向于遵守《广韵》关于韵部同用、独用的规定,遵循平水韵的规范,大部分韵部的分合情况与《广韵》、平水韵相一致,仅存在少数与《广韵》、平水韵相异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特殊通押韵部。对于基本特征以外的特殊通押情况,本文综合李攀龙的文学复古思想以及他生活的时代——明代中期、地域——山东,从仿古以及明代韵母系统的角度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有关结论:1、李攀龙诗韵中存在仿古用韵的情形。本文归纳分析的431首古体诗中,存在218首拟古乐府诗,其中有一定数量的诗歌存在仿古用韵。具体是:(1)歌戈麻三韵同用,(2)语马两韵通押,(3)有马两韵通押,(4)缉合两韵通押,(5)支歌两韵通押,(6)至志未祭通押。这些韵部的通押(同用)均表现了诗人在用韵方面模仿上古音韵系的特征。2、李攀龙的诗韵反映出明代山东方言的特征。具体表现在:(1)清庚青蒸通押,钟庚通押,体现了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这一历史阶段内山东方言区域内曾梗通三摄同音的特征。(2)东侵通押,文侵庚青清通押,体现了山东方言在明代至现代的发展过程中[n]尾韵向[m]尾韵归并的趋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现代山东方言[n]尾韵母主要元音鼻化的特征。(3)陌德两韵通押,体现了明代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中存在的中古曾摄开口一等字与梗摄开口二等字读音相同的特征。3、李攀龙的诗韵反映出明代官话语音的特征。总体来看:体现了中古至近现代语音发展过程中韵部简化合并的总体趋势。表现在庚耕清青四韵之间的通押,梗静耿三韵之间的通押;尤侯与模虞鱼韵之间的通押;鱼模虞三韵之间的通押;有厚虞三韵之间的通押;山删先仙寒桓之间的通押;吻准隐三韵之间的通押;萧宵豪三韵之间的通押等。
【关键词】:李攀龙 诗韵 同用 明代 山东 仿古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引言10-25
- 一、李攀龙及其诗歌10-12
- 二、学界的研究现状12-13
- 三、选题的意义13-15
- (一) 李攀龙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13-14
- (二) 对李攀龙文学作品进行语言层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4-15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15-25
- (一) 诗集版本的选择15
- (二) 韵例分析方法15-20
- (三) 关于特殊韵脚字的考辨20-25
- 第二章 李攀龙诗歌的韵系25-39
- 一、通、江、宕、梗四摄25-27
- 二、遇、流、果、假四摄27-30
- 三、山、臻二摄30-34
- 四、止、蟹二摄34-36
- 五、深、咸二摄36-37
- 六、效摄37
- 七、曾摄37-39
- 第三章 李攀龙诗歌的用韵特点39-63
- 一、联系《广韵》同用、独用方面进行考论39-43
- 二、联系“平水韵”进行考论43-45
- 三、联系仿古方面进行考论45-52
- 四、联系明代韵母系统进行考论52-63
- 附录:韵谱63-96
- 参考文献96-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维维;;明清山东韵书所见《中原音韵》“支思”、“齐微”韵字[J];古汉语研究;2013年02期
2 万献初;;近古百种韵书-m韵尾消变的历时进程[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2年02期
3 尹戴忠;高启诗歌用韵研究[J];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 范新干;试说音切材料的校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李伯齐;;李攀龙及其诗歌简论[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6 李爱平;;金元山东词人用韵考[J];语言研究;198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振华;兰茂《韵略易通》与其诗歌用韵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2 王晓军;山东方言语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48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4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