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赵树理小说中的山西婚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10:19

  本文关键词:赵树理小说中的山西婚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小说 婚俗 山西农村 文化价值


【摘要】:婚俗,作为民俗中一个重要门类,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赵树理的小说作品,他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文学的集大成者,以通俗朴实、幽默风趣的语言征服了广大的读者,为读者创作出一部部传颂至今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本文选择赵树理小说中关于婚俗描写的典型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站在民俗学角度,深入分析建国前后时期山西婚俗的形态、变迁以及婚俗描写的社会文化价值。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立足于建国前后这个时间点,对山西传统婚俗和解放后的新婚俗进行详细的叙述描写,从中探索婚俗变迁的原因和意义。然后回归赵树理小说文本,分析婚俗变迁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第二章,以赵树理的五篇典型小说为例,具体分析其中关于婚俗的部分,得出新旧婚俗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小说本身又对新婚俗起到了宣传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新婚俗的建立。第三章,分别从婚俗叙事的特点和社会文化价值来加以阐释。第一节,婚俗叙事的特点,从人物塑造的民俗化、情节模式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节,婚俗描写的社会文化价值,从展现地域文化和促进民族心理成长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语部分论述建国时期赵树理小说中的婚俗叙事所具有的文学性和政治性意义,以及对以后小说创作的深远影响。赵树理的小说是被大家熟知的,之前有很多学者从多方面对他的小说进行了研究,但是主要从民俗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立足于民俗学视角讨论赵树理的小说,一方面为我们熟悉和研究建国时期农村农民的风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于旧婚俗的重建以及对婚姻自由思想的宣传和推动作用。这篇论文通过对民俗中重要分支婚俗的讨论研究,希望能使读者更多的了解地方民俗特色,以及为未来的乡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开辟一片新的空间。
【关键词】:小说 婚俗 山西农村 文化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92.22;I207.42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一、研究综述8-10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0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0-11
  • 第一章 建国前后山西农村婚姻礼俗11-20
  • 一、山西传统婚俗概述11-14
  • (一) 传统婚姻制度观念11-13
  • (二) 传统婚姻礼俗仪式13-14
  • 二、解放时期农村婚姻新风尚14-17
  • (一) 建国后婚俗的继承和变迁14-16
  • (二) 婚俗变迁的原因和意义16-17
  • 三、赵树理小说婚俗描写的作用17-20
  • (一) 表明社会背景17-18
  • (二) 推动情节发展18
  • (三) 具有宣传和教化意义18-20
  • 第二章 赵树理文学表现下的山西婚俗20-39
  • 一、《小二黑结婚》:婚姻自主拦不住20-25
  • (一) 素材来源及作家改编20-21
  • (二) 婚俗在文本中的表现21-23
  • (三) 新旧婚俗观念的碰撞23-25
  • 二、《邪不压正》:礼俗社会所讲的“礼(理)”25-29
  • (一) 小说故事概述25
  • (二) 婚俗在文本中的表现25-28
  • (三) 婚俗描写尽显人性复杂28-29
  • 三、《登记》:“罗汉钱”的福祸是非29-32
  • (一) 信物在文本中的重要意义30-31
  • (二) 新旧婚俗下的不同命运31-32
  • 四、《三里湾》:“革命”后的花好月圆32-36
  • (一) 人物塑造与婚俗描写32-35
  • (二) 婚俗背后的政治色彩35-36
  • 五、《孟祥英翻身》:“哭不得”翻身做主人36-39
  • (一) 题材来源及婚俗描写36-37
  • (二) 新婚俗带来的女性解放37-39
  • 第三章 赵树理小说婚俗叙事的社会文化内涵39-50
  • 一、赵树理小说文本的叙事特点39-46
  • (一) 人物塑造的民俗化特点39-42
  • 1. 大众视角下的人物评价40-41
  • 2. 人物形象的类型化41-42
  • (二) 婚俗叙事的情节模式42-44
  • 1. 旧婚俗下的情节模式42-43
  • 2. 新风尚下的情节模式43-44
  • (三) 语言风格的生活化44-46
  • 1. 口语化的小说叙事语言44-45
  • 2. 山西地方方言的灵活使用45
  • 3. 生动形象的人物绰号45-46
  • 二、婚俗描写的社会文化价值46-50
  • (一) 展现乡村独特的地域文化47-48
  • (二) 促进民族心理的变化成长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然;;贵州茅坪花苗婚俗仪式研究[J];商;2013年09期

2 刘春迎;试论北宋东京婚俗的几个特点[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2期

3 杨从彪;唐嘎·婚俗[J];西藏艺术研究;1999年04期

4 衣仁翠;覃杏花;;汉壮两族古代农村婚俗文化之比较[J];农业考古;2013年06期

5 程秋生;;趣谈苏州的婚俗文化[J];风景名胜;1995年02期

6 陈伟明;明清时期岭南少数民族的婚俗文化[J];中国史研究;2000年04期

7 段塔丽;唐代婚俗“绕车三匝”漫议[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03期

8 王艳;20世纪90年代以来宋代婚俗研究综述[J];民俗研究;2005年01期

9 刘立承;;从“越乡婚俗馆”看中国传统婚礼家具[J];装饰;2006年08期

10 杨建淼;;汉字形体中的婚俗文化[J];华夏文化;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诗池;李秀治;;浅谈中国人婚姻观的产生、形成与演变发展——兼谈闽台婚俗的异同[A];2009第七届海峡两岸闽南婚庆文化节论文集[C];2009年

2 朱立文;刘淑玮;;再论婚俗(婚庆)文化的时代观[A];2009第七届海峡两岸闽南婚庆文化节论文集[C];2009年

3 王利;;贵州少数民族婚俗研究[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太;;中国婚姻风俗问题纵横谈[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薛秀泓;我国首次举办婚俗改革主题论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2 记者 章琳;杭州西博会婚俗文化节的结婚梦想创业大赛圆满闭幕[N];江南游报;2009年

3 记者 禹超;婚庆行业协会宣告成立[N];秦皇岛日报;2007年

4 记者 窦延文 通讯员 林苏桃;玫瑰海岸:中华婚俗文化博艺馆开放[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阿荣;流传700多年的蒙古族婚俗[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6 记者 孙晓素邋实习生 刘美华;我省成立首个婚庆行业协会[N];南方日报;2008年

7 苏报记者 张帅;第4届婚博会,一场文化盛宴[N];苏州日报;2012年

8 ;百年婚俗折射广东民俗文化[N];南方日报;2006年

9 冯新生;多彩婚庆之旅新人尽享甜美[N];中国旅游报;2008年

10 记者 东梅;《德都蒙古婚俗》发行[N];柴达木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桓;牟平崖子村婚俗艺术的调查与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2 潘立宁;建国以来中国婚礼婚俗样式演变之社会根源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

3 鄂之行;我国朝鲜族婚俗变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4 滕雪姗;清末民初山东婚俗变迁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5 史旭霞;民国时期豫北婚俗变迁研究(1912-1937)[D];郑州大学;2016年

6 李佼佼;河湟汉族婚礼中的女性民俗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荣荔;江华瑶族婚俗文化品牌形象设计及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屈文菲;清代湖南汉族婚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唐静雨;赵树理小说中的山西婚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何宝芝;《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婚俗经典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39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39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2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